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1941年9月24日下午,日寇第11軍司令部通訊隊破獲了薛嶽的一道緊急命令:“第74軍應星夜趕赴,沿撈刀河南岸佔領陣地,協助夏楚中部固守長沙城,我軍將在撈刀河以北與敵決戰”!根據日本人的戰史記錄,得到訊息後“整個軍司令部頓時為之震動”,在江南戰場最令日本人忌憚的王耀武74軍終於出現了,當然,這也是日本人挖空心思最想吃掉的一支王牌部隊。

    (李玉堂第10軍已經被擊敗)

    作戰命令被破譯,由此註定第74軍要經歷抗戰八年最兇險的一次戰役:春華山戰役。接到命令時,王耀武正以餘程萬57師為前衛、廖齡奇第58師跟進、軍部為本隊、李天霞第51師為後衛的行軍順序,從原駐地江西方向趕赴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湘北戰場,他對即將面臨的兩個災難渾然不知,第一是日本人知道第74軍從哪來要去哪,第二是附近先期抵達的第10軍、第26軍和第37軍均已被日軍擊潰。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中將認為,哪怕放棄攻入長沙的機會,也一定要吃掉這支抗日軍隊的標杆式部隊,遂令手下精銳第6師團解除攻擊平江的原作戰任務,完成集結後急速南下攔截第74軍,其他各師團、支隊必須全力進擊,不能讓任何一支中國軍隊援助74軍。然而由於餘程萬57師推進速度較快,還沒等第6師團趕到,“虎賁師”與正在向長沙方向追擊前進的日軍第3師團在春華山猝然相遇,9月27日拂曉,戰鬥突然打響。

    第3師團的先頭部隊是花谷旅團,旅團長花谷正少將(沒錯,九一八事變元兇團隊的那個少佐)剛開始以為遇到的是一股敗兵,所以只派了一個大隊前去掃蕩,結果分分鐘就被打殘了,這才知道遇到了勁敵。而餘程萬也沒有料到日軍來的這麼快,並且還是老牌精銳師團,於是命令全師在春華山一線展開,利用有利地形實施阻擊作戰,一個主力師和鬼子一個精銳步兵旅團扭打在一起。

    日軍第3師團長豐島房太郎眼見花谷旅團受挫,乃指揮後續部隊迂迴攻擊,佔領了春華山側後方的永安縣城,企圖前後夾擊第57師,不料作為第74軍第二梯隊的第58師拍馬殺到,師長廖齡奇趁豐島在永安立足未穩,立即實施了兇猛的反擊。戰況極為慘烈,一小時之內,第58師犧牲三名連長,而日軍第18聯隊也有兩名中隊長見了閻王,雙方士兵傷亡無算。

    (隔壁老王和老李)

    第74軍的兩個師居然跟鬼子一個甲級師團(這時候有甲級師團稱謂了)進行了對攻,說明戰鬥力真不是蓋的,可惜由於電報被破譯已經失了先機,阿南惟畿將手頭能夠調動的裝甲部隊、炮兵部隊全部加強給第3師團,中日雙方一時間在春華山廝殺的昏天暗地,形勢逐漸對餘程萬、廖齡奇不利,一天一夜激戰下來,第57師傷亡超過40%,而第58師更是傷亡超過50%!

    更要命的是,就在此時,日軍神田正種第6師團兼程趕到,戰場形勢逆轉。老鬼子神田還撥出兩個聯隊,尋殲第74軍尚未投入作戰的第51師,第74軍無論多麼驍勇善戰,也抗不住日軍兩個甲級師團的聯合進攻,至9月27日的深夜,發現情況不妙的王耀武下達了全軍突圍的命令,同時規定集結地為瀏陽。

    也就是說,第74軍各師官兵能夠突出日軍包圍者,撤退的目標只有一個:瀏陽縣城,這是部隊戰敗、突圍之前必須規定的條令。因此無論是整建制撤出的部隊,還是被打散的敗兵,全部都要按規定到瀏陽“歸建”,然後軍部、各師部再統一收容和整理部隊,如果確實不能再戰,戰區將會另行安排整補地點。

    除了傷亡被俘的官兵,其他任何人如果未按命令到瀏陽歸建,而是四散亂竄或者是開小差回原籍,那就是“逃兵”了。一旦被憲兵逮到,絕對凶多吉少,因為對逃兵的處理方式只有一個:槍斃。李天霞第51師在向前運動中,也突然遭到日軍大規模夜襲,部隊被截成數段,師、團、營失去聯絡,陷入各自苦戰,第74軍的三個師在春華山周圍均告失利。

    就在這天夜裡,王耀武的軍部也在黃花鎮遭到日軍騎兵偷襲,中國軍隊夜戰能力偏弱,又是猝不及防,因此軍直屬部隊和特務營很快就被打散,王耀武本人在衛士排的保護下一路逃生,然而鬼子騎兵追擊迅速,衛士排傷亡殆盡,排長為掩護軍長最終也死在鬼子馬刀之下,王耀武僅以身免。這是老王抗戰期間最險的一次,兇險程度甚至超過南京保衛戰的最後時分。

    李天霞第51師退的最快損失最小,在瀏陽西北收容部隊時,遇見了脫險歸來的軍長王耀武,老王立即命令李天霞部置防線,就地掩護第74軍進行“全軍收容”,也就是各師、各團派出收容隊,接應和接納不斷撤下來的敗兵、傷兵。作為王耀武的老部隊,51師還是訓練有素的,立即展開阻擊線,同時以炮兵營猛烈轟擊追來的日軍,神田正種不明虛實,未敢實施深入追擊,第74軍境況稍安。

    (第6師團長神田正種)

    最慘的是第58師,因為該師陷入包圍最深,成建制跟在副師長張靈甫身邊撤到收容地的,只剩下幾百人,可見第58師的傷亡和潰散有多麼嚴重,令王耀武奇怪的是,師長廖齡奇卻不見了。原來,廖齡奇率58師殘部撤過瀏陽河以後,心裡搓火,本來跟日本人對攻打得熱火朝天,第58師也並未拉松,怎麼就一下子被日軍合圍了呢?

    眼見部隊損失如此之大,他一腔怒火全撒在薛嶽和王耀武身上,認為完全是戰區和軍部指揮不力所致。黃埔四期的廖齡奇因為曾經留英,本來就不太服氣王耀武,一時氣急,居然不打招呼就把部隊扔給張靈甫,帶著若干親隨攔了輛火車徑自去株洲了。

    也就是說,廖齡奇和那幾十個兵不是被打散的,而是主動離隊沒有按命令前往瀏陽集中,後來廖齡奇又鬼使神差撇下這群兵,自己從株洲轉赴老家祁陽“探親”去了,這也難怪,第二次長沙會戰打響前廖師長剛剛結婚,想念新婚妻子也算正常,可是你先得按命令歸建啊!戰場不是兒戲,軍法更是無情,不歸建也不請示,擅自脫離戰場回老家,這不是找死嗎?

    第二次長沙會戰,蓋因第10軍、第74軍兩大主力先後被日軍擊破,薛嶽遏止敵人在撈刀河以北的作戰計劃破產,因此是個敗局,另一路日軍第4師團、第13師團早淵支隊一度衝進了長沙城,所幸第六戰區“圍魏救趙”打響了反攻宜昌的戰役,日寇第11軍才不得不掉頭撤退去救援宜昌的內山第13師團主力。雖然薛嶽虛張聲勢下達了追擊令,其實各部已無戰力,戰果甚微。

    第74軍在春華山之役中傷亡逾萬,好在基層官兵素養較高,被打散的小部隊和零散士兵分頭撤到了瀏陽,沒有哪支部隊敢截留74軍零散士兵的,胸標有番號,老王有名氣,因此經過收容和整頓後全軍骨架還在。戰後老蔣親赴衡山主持會議追責,老王搶先進行了自我檢討,不過第74軍以一己之力對抗日軍兩個老牌師團有目共睹,故而雖敗猶榮,再加上老蔣的偏愛,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也是極要面子的將領,終究要推出一二個替罪羊減輕責任的,因此廖齡奇的不告而別被定性為“臨陣脫逃”,一直不太喜歡廖齡奇目無長官的王耀武,則在關鍵時候選擇了沉默,廖齡奇因此被執行槍決,成為抗戰期間最大的冤案之一。不過第74軍在春華山也重創了日軍第3師團,並且在敵人兩個師團的夾擊下仍然能基本全身而退,還是令日軍非常驚愕的。

    第10軍軍長李玉堂被“撤職留任”,泰山軍傷亡雖然慘重但尚能維持建制,兩個多月後就能再次力戰長沙。所以王牌就是王牌,春華山之役如果換成第九戰區的其他軍,非得全軍覆滅了不可。

  • 2 # 薩沙

    當然是不同了。

    主要分為4類:

    第一,回到原部隊。

    正常來說,部隊被打散了以後,都會設定收容大隊,一般在後方靠近第一線的交通要隘、縣城之內。

    而士兵被打散以後,到了這些地方就會找到自己的部隊的收容大隊。

    他們會在收容大隊暫時集中,湊夠一定人數就會集體運輸到原部隊,迴歸編制。

    在抗戰中,大部分被打散計程車兵都是這麼解決。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是軍人的歸屬感,對自己的部隊和長官都有一定感情。

    必須西北軍的龐炳勳對自己的第四十軍官兵非常好,該軍其實只有1個師兵力,龐對官兵都當如子侄一樣愛護。官兵受傷以後,龐炳勳不惜代價的為他們治療。官兵犧牲了,龐炳勳也會妥善安置他們的家屬。

    所以,第四十軍歷史上幾次有過被重創的經歷,甚至被打的退到其他省份。

    第四十軍掉隊的官兵甚至沿途乞討,也要回到原來的部隊。

    第二,重新補充到新部隊。

    這種情況較少,主要是原部隊被成建制殲滅,短期內無法重建。

    抗戰中,國軍有不少部隊同日軍血拼,幾乎拼光。

    比如第10軍在衡陽就是全軍覆沒,一些官兵冒險逃回國軍控制區時,第10軍暫時無法重建。

    這種情況下,就會將官兵就近補充到其他部隊,反正也是國民革命軍,在哪兒也是一樣。

    第三,就地打游擊的。

    這種主要以軍閥部隊為主。

    軍閥部隊的特點,主要是本土本鄉人。當年的老百姓不願意隨便離開家鄉,就算死也要死在家裡。

    所以,一些軍閥部隊比如粵軍、桂軍、湘軍被擊潰以後,大部隊向其他地方轉移,但一些打散的官兵不願意離開家鄉,就拉桿子留在家鄉打游擊。

    當時全國有無數支游擊隊,隊長都自封為司令,很多就是這樣的軍人。

    在那個年代,有槍就是草頭王,無論國共甚至日偽都會想方設法爭取。

    以《沙家浜》的胡司令為例,他起家時候只有幾十個人,十幾條槍,後來也發展到幾百人規模。

    第四,逃回老家的。

    抗戰期間採用壯丁制度,也就是除了獨子以外,每家都要出人,都是抽籤決定。

    一些壯丁並不是自願參軍,誰都知道打仗要死人的。

    他們只是被抽到以後,無可奈何才當兵。

    一旦遇到部隊潰散,如果士兵是本地人或者家相距不遠,有的就直接逃回家去了。

    只是,這種一般用處不大。因為這種屬於逃兵,當地保長和兵役軍官發現了以後,還是會將他抓住送到軍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印畫做法及儲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