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楚國是公元前六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為了爭奪霸權,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立志稱霸天下。他發展經濟,重點發展軍事,任用大軍事家孫武為將軍,教授兵法,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
楚國是南方大國,也是長期以來吞併諸侯國最多的國家。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後,因為內政腐朽,又與周邊國家唐國、蔡國等國不和,楚國的國力漸漸衰弱了。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後,想趁機大舉攻打楚國。
孫武認為,楚國疆土比吳國大,人口比吳國多,儘管國力出現了衰敗的跡象,但軍事實力仍然很強大。吳國連年打仗,軍資消耗過大,應該等待更好的機會。孫武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
吳王採納了孫武的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吳軍就派出一支部隊襲擊楚國邊境,楚國國王不問敵軍虛實,總是派大批軍隊迎戰,可是等楚軍出動後,吳軍便往回撤。楚軍一從邊境回撤,吳軍的第二支部隊隨即又攻入楚國邊境。吳國這樣輪番襲擾楚國長達6年時間,致使楚國軍隊疲憊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
公元前506年,吳軍認為攻打楚國的時機成熟了。由於當時楚國的兵力仍然數倍於吳國,統帥孫武決定採用快速作戰的方針。他挑選精壯士兵數千人,以急行軍的方式,秘密挺進到楚國的邊境。
毫無準備的楚王得到訊息,急忙派大將囊瓦和沈尹戍率領全國兵力迎敵。雙方在柏舉(今湖北安陸一帶)展開決戰。沈尹戍向囊瓦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正面設防,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迂迴到吳軍的背後,然後對吳軍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這是楚軍擊敗吳軍的最好途徑。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
可是在沈尹戍率部隊出發後,囊瓦聽信部下的的讒言,害怕戰爭勝利後沈尹戍的功勞比自己大,就擅自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率向向吳軍發起進攻,結果被孫武打敗 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潰敗,急忙率領軍隊趕來救援。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包圍了沈尹戍的軍隊。在無法突圍的情況下,沈尹戍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頭向楚王報告。 楚昭王聽到前線部隊打了敗仗,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也不顧全城軍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帶上幾名家屬逃離國都。訊息傳到前線,楚軍立即渙散,吳軍攻入楚國國都。後來,楚國大臣申包胥逃亡到另一強國秦國,在他的遊說下,秦國派兵攻打吳國,吳國才從楚國撤軍。
柏舉之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戰爭之初,吳國只有3萬兵力,而楚國有20萬軍隊,但楚國用兵無方,採用了錯誤的決策,終至敗局
吳國和楚國是公元前六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兩個國家。為了爭奪霸權,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立志稱霸天下。他發展經濟,重點發展軍事,任用大軍事家孫武為將軍,教授兵法,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
楚國是南方大國,也是長期以來吞併諸侯國最多的國家。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後,因為內政腐朽,又與周邊國家唐國、蔡國等國不和,楚國的國力漸漸衰弱了。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鍾吾國後,想趁機大舉攻打楚國。
孫武認為,楚國疆土比吳國大,人口比吳國多,儘管國力出現了衰敗的跡象,但軍事實力仍然很強大。吳國連年打仗,軍資消耗過大,應該等待更好的機會。孫武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
吳王採納了孫武的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吳軍就派出一支部隊襲擊楚國邊境,楚國國王不問敵軍虛實,總是派大批軍隊迎戰,可是等楚軍出動後,吳軍便往回撤。楚軍一從邊境回撤,吳軍的第二支部隊隨即又攻入楚國邊境。吳國這樣輪番襲擾楚國長達6年時間,致使楚國軍隊疲憊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
公元前506年,吳軍認為攻打楚國的時機成熟了。由於當時楚國的兵力仍然數倍於吳國,統帥孫武決定採用快速作戰的方針。他挑選精壯士兵數千人,以急行軍的方式,秘密挺進到楚國的邊境。
毫無準備的楚王得到訊息,急忙派大將囊瓦和沈尹戍率領全國兵力迎敵。雙方在柏舉(今湖北安陸一帶)展開決戰。沈尹戍向囊瓦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正面設防,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迂迴到吳軍的背後,然後對吳軍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這是楚軍擊敗吳軍的最好途徑。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
可是在沈尹戍率部隊出發後,囊瓦聽信部下的的讒言,害怕戰爭勝利後沈尹戍的功勞比自己大,就擅自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率向向吳軍發起進攻,結果被孫武打敗 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潰敗,急忙率領軍隊趕來救援。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包圍了沈尹戍的軍隊。在無法突圍的情況下,沈尹戍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頭向楚王報告。 楚昭王聽到前線部隊打了敗仗,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也不顧全城軍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帶上幾名家屬逃離國都。訊息傳到前線,楚軍立即渙散,吳軍攻入楚國國都。後來,楚國大臣申包胥逃亡到另一強國秦國,在他的遊說下,秦國派兵攻打吳國,吳國才從楚國撤軍。
柏舉之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戰爭之初,吳國只有3萬兵力,而楚國有20萬軍隊,但楚國用兵無方,採用了錯誤的決策,終至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