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國史春秋
為什麼要滅匈奴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太大。並不是中原王朝想招惹他們,而是他們頻繁到中原挑事兒。當然,也並不是匈奴人吃飽撐的想到處溜達溜達,而是生活資料窘迫所致。
但是,隨著遊牧民族實力的增大,他們已經不滿足偷雞摸狗、小打小鬧的營生,而是開始向中原爭奪生存空間。所以到戰國末期,匈奴人勢力已經滲透到了河套平原一帶。到西漢初年,匈奴已經將西域各小國納入統治之下,而漢朝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也被封堵。
那麼,是不是非要滅了匈奴不可呢?也不是。如果匈奴誠心歸順,中原也會雙手歡迎,比如歸漢的南匈奴就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優待。但是北匈奴頑固不化,決心與中原對抗到底,為消除隱患,中原王朝從戰略角度出發,必然會將北匈奴剷除,除非沒有那個能力。而東漢王朝正好具備這方面的實力,當然就不會忍讓、姑息、退縮,“養虎為患”了。
-
3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本是匈國與漢國的領土糾紛的戰爭。雙方搶劫都是為了削弱對方。但草原與大山不同,平民無法躲避藏身,因而屠盡匈奴,三光政策,算是漢朝大屠殺的一個證明,更明顯地說明漢勢力搶劫,屠殺平民的佔領匈奴人家園一個永遠抹不掉的鐵證據。
-
4 # 素問經濟
匈奴就是民族的代稱,在漢朝被趕出了中原。直到民國時期。一直中華民族與外族入侵相互鬥爭的。五胡亂華,宋金,元,清。
-
5 # 讀春秋思無忌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人,他們的祖先叫做淳維。再往前追溯,在帝堯、帝舜的時候,就有了山戎、獫狁、葷粥,他們居住在北方荒涼之地,隨著畜牧活動而遷移。
那為什麼要討伐匈奴?
01 禍害中原時間長在《匈奴列傳》上,北方的那些戎狄之屬都被認為匈奴的前身。他們和中原的摩擦也沒有消停過。如果不算唐虞時期的山戎之類,從公元前1600年夏朝滅亡,算到南北朝時代匈奴徹底退出中原為止,差不多2000年時間。
如果中原早日統一且穩定,就能將匈奴徹底驅除。可惜,中原自己內亂不斷,以致於剛打擊了匈奴的氣焰,中原的內亂又給了他們死灰復燃的機會。其實,主要原因在於中原內亂。
接著,秦始皇聽聞胡人要滅秦後,怒不可遏,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收拾匈奴,不但將匈奴逐出河套之地,還修繕了燕、趙、秦三國之間的長城。這工程正在如火如荼之際,秦始皇駕崩,趙高這無恥小人篡改遺詔,害死了蒙恬。從此,中原再度陷入混戰。北方的冒頓趁此機會,悄悄地崛起。等到劉邦統一天下時,他已經40萬大軍在手,只能以和親來停戰。
再後來,漢武帝把他們趕跑後,又跳出來個王莽,虐待他們,逼著匈奴鬧事,等等,簡而言之,匈奴就像打不死的小強,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02 掠奪的天性不說遠的,就說說古公亶父,本來在豳地生活得好好的。那幫傢伙看見古公亶父糧多,就眼紅了,古公亶父二話沒說給他們糧食,結果沒過多久,就說什麼,要你的土地和人民。看看,戎狄有多霸道,自己懶不生產,只知道強奪。古公亶父為了不讓人民做無辜的犧牲,就來到了岐山腳下,重新來過。
什麼意思?他們每天練習攻戰本領,就是為了侵襲掠奪,這是他們的天性。
當然不可否認,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有關係。冬天百草凋零的時候,他們的食物供應就難以為繼。為了能夠生存,就把魔掌伸向了中原邊境的老百姓。
從剛開始的小股力量,到漢朝冒頓單于時期,匈奴的兵力一度與漢朝相當。中原統一後,匈奴就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等到有魄力的漢武帝登基後,驅逐匈奴就被提升為國家戰略。漢朝舉國上下勒緊褲腰就是為了趕走匈奴,幸好衛青、霍去病完成了這一歷史任務。即使後面匈奴又捲土重來,但是這兩位將軍已經給後人提供了攻擊匈奴的有效作戰方法,這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
03 干預中原政事漢朝以來,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在中原的寬容接納政策下,胡人勢力不斷壯大,盤踞華北地區。到了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八王之亂後,晉室分裂,軍事力量迅速衰退。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五胡亂華的序幕,侵擾中原。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北方淪陷,漢人被迫南下。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有學者稱之為“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
結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雖然匈奴也是夏禹的後代,但是獨特的生活環境,驅使遊牧民族為了生存而成了天生的掠奪者。雖然中原也給予他們幾次幾乎滅絕性的打擊,但是中原的一次次內亂,總讓匈奴絕路逢生。
中原皇帝的讓步變成了姑息養奸,以致於西晉末年,爆發了史稱為漢民族巨大災難的五胡之亂。事已至此,中原還要繼續退讓嗎?這就是為什麼要打匈奴的原因。
-
6 # 上古風存
所謂匈奴,是指秦末漢初,起源於陰山山麓,活躍於中原以北廣大地區,善騎射、征戰的草原遊牧民族。
匈奴,受其地域及民族生產生活方式所限,糧食以及輕工業品等皆不能自給自足,於是頻繁騷擾、搶掠秦漢邊境,邊民苦不堪言。西漢時期,匈奴甚至威脅到漢朝的政權,於是漢武帝舉傾國之力下決心剿滅匈奴,怎奈霍去病英年早逝,且匈奴盤踞地區有較大的戰略縱深,所以未能將匈奴滅族。東漢時,匈奴分成南北匈奴,北匈奴漸漸融合於中亞,南匈奴歸順於漢朝,至此“匈奴”二字,淹沒於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洪流之中……
-
7 # Auliu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披髮左衽,由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中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政局,《史記》、《漢書》等留下了匈奴情況的一些記載。近代主流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或蠻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 由於遊牧民族經濟的不平衡性及脆弱性,故而會不定期的與周邊農耕民族發生戰爭,以掠奪資源、財物。 武帝時漢胡交惡,戰亂連年,故而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之願。
-
8 # 世界經典影視片段
簡單來說吧,匈奴主要由遊牧民族組成,這個民族的主要生活來源分兩部分,一是放牧,二就是搶劫,基本不用自己動手就能豐衣足食,日子過得無比瀟灑,人口也就越來也多,當人多到靠打家劫舍已經無法餵飽他們的肚子的時候,就開始了侵略國家,他們馬快人狠,在歐亞大陸四處劫掠,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反正沒有家,跑得了和尚也跑得了廟,別的國家也拿他們沒辦法,但這些被侵略的國家確是有固定根據地的,常年受匈奴侵擾,苦不堪言,在那一時代幾乎所有國家都把剿滅匈奴當做頭等的國家大事,所以為何要滅匈奴就不用多言了吧,你幸辛苦苦種了一年的糧食,秋收的時候別人來“收走了”,你要不要幹掉它?
-
9 # 水行無痕
現在已經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了!匈奴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被滅亡之後,其一支後裔逃到北方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並最終在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市境內建立匈奴王朝。在五胡亂華的時候,一部分匈奴人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並因朝庭賜劉姓,而自為漢人;另一部分則在盛唐時被趕往中歐(現土耳其,匈牙利一帶),至元朝,匃奴族徹底消失!
ps:曾有土耳其,匈牙利和蒙古中國人自認古匈奴後裔,但被法國史學界證偽,認為他們只承襲了匈奴文字和語言,在血緣上並無傳承!
回覆列表
關於匈奴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戰國末年匈奴日益成為北疆最強大的部落集團。秦漢之際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並征服了東胡,建立北疆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國家政權。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國,與漢朝分庭抗禮,有時為“敵國”,有時為“藩邦”,有時為中原王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
匈奴作為部落集團,其源可以追溯到夏商;作為遊牧政權,大體與兩漢相始終;作為遊牧民族,匈奴是其後興起的諸遊牧民族的源泉,其經濟生活方式,軍政制度、宗教文化習俗基本上被後起的遊牧民族所繼承。
一、匈奴的起源及民族發展境況《史記·匈奴列傳》開篇雲:“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由此看來匈奴由來已久,但其稱雄北疆卻是從冒頓開始的。
1、匈奴歷史沿革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很明確:“(頭曼)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後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冒頓既質於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乃作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行獵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居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
秦二世元年(前 209年),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隨後東破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北服渾庾,屈射、丁令、鬲昆、薪犁各部;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形成了北疆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帝國。
冒頓單于在位35年,健全了軍政制度,為後繼遊牧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匈奴軍政制度的特點是中央實行封建集權制,地方則氏族部落制與奴隸制相結合,是一套適應於遊牧經濟和軍事行動的政治制度。
冒頓單于時代以漠北為中心建立了強大的遊牧帝國。匈奴政權的機構分三部分。一是單于王庭,即首都,直轄匈奴中部,其南對著漢地代郡和雲中郡;間接控制匈奴東部、西部。二是左賢王庭,管轄匈奴東部,其南對接漢地的上谷郡,東接濊貉。三是右賢王庭,管轄匈奴西部,其南對著漢地上郡,西接月氏和氐羌。
2、匈奴內部組織形式
單于是匈奴的最高軍政首領,匈奴人稱之為“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語“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撐犁孤塗單于意為天子國王。單于總攬軍政及對外大權,由左右骨都侯輔政。骨都侯由世襲貴族呼衍氏、蘭氏和須卜氏擔任。呼衍氏居左位,蘭氏、須卜氏居右位,主斷獄訟;裁決了的案件,口頭報告單于。
匈奴人尚左,單于以下以左賢王為最尊貴,其權力和地位比右賢王高。左賢王是單于的“儲副”,常由太子或單于的親弟任左賢王。左右賢王以下置左右谷蠡王,各建庭於駐牧之地。其下再是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等高官。從左賢王到右大當戶依次分為十等,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均號曰萬騎。諸二十四長亦各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均為地方小官。
匈奴的官制並非固定不變,經常是因人因時而異。例如,漢高帝十二年(前195 年)燕王盧綰叛漢降匈奴,匈奴封之為東胡盧王,世襲;武帝遣衛律使匈奴,衛律因故降匈奴,被封為丁靈王;李陵戰敗降匈奴,被封為右校王。東胡盧王、丁靈王、右校王可能不在二十四萬騎之列,其地位都相當高。到後漢時期,其軍政制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後漢書·南匈奴傳》雲:南單于既內附,“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遇鞮王,次左右斬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屍逐骨都侯,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
頭曼單于時期軍政制度不太清楚。據考證,頭曼即土綿,意思為萬,頭曼單于相當於萬戶長。頭曼單于與秦始皇同時代,被蒙恬趕出河南地,其中心轉移到漠北。頭曼是見於歷史記載的第一位匈奴單于;有閼氏和兒子多位,想立夏閼氏之子為太子而不能,想必當時匈奴已有傳位長子之傳統。冒頓殺父自立,並通過東征西討鞏固了權威,單于得以在攣鞮家族代代相傳,連續約四百年,構成了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第一個完整的世系(見《匈奴單于世系表》和《南匈奴單于世系表》)。
在此之前,遊牧政權極不穩定,傳位一二代又重新開始;在此之後,也只有蒙古可以與之相比。其他遊牧政權沒有連續四百年,傳位超過四十代的。
平均每位單于在位約 10 年,最短的不到1年,最長的如冒頓、軍臣單于在位達 35 年。匈奴單于以世襲繼承為主,一般是傳子、傳弟或傳宗族,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自立、擁立或議立。單于名位的繼承主要是基於血緣因素的世襲制,而不是操於各部大人或貴族的議立或選舉,這一點和中原王朝皇位的繼承非常類似。
3、匈奴內部官僚體系
匈奴在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之前,其勢力範圍大體分為兩部分。以二十四長所分封的左右兩區和單于直轄領土為核心部分,同姓分封,異姓置官,同姓主兵,異姓主刑。以新徵服的土地和人民為外國,按功勳或能力分封。核心部分二十四長系由二十四部落集團發展而來;到冒頓時代二十四長雖名義上各有分地,但多出攣鞮氏,由單于子弟或近親統領。
二十四長不僅必須承認單于的絕對權力,且其本身的升遷廢立亦操諸單于之手。匈奴已不再是部落集團聯盟,而演變成了中央封建集權國家。其外圍如東胡王、烏桓王、丁靈王、義渠王多由異族充任,被稱之為異族諸王或土著諸王。
二十四長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其地方社會仍保留部分氏族部落制度。正如《晉書·四夷傳》雲:“北狄(即匈奴)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內……凡十九種,各有部落,不相雜錯。”匈奴的民族部落制度雖然處於解體之中,但共同的遊牧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其得以延續。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然亦各有份地;部落制度是北疆遊牧民的傳統,可以保持本氏族的相對安寧,使遊牧生產和生活得以順利進行。
部落制度瓦解和階級形成的過程中,掠奪性的戰爭成了匈奴的經常職業。正如《史記·匈奴列傳》所說:“匈奴明以戰攻為事。”遊牧民除了遊牧之外,還以軍事的方式組織起來,以便隨時出征和投入戰爭。正如中原獎勵“耕戰”,在北疆遊牧與戰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史記·匈奴列傳》雲:“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儀。”
匈奴人的氏族組織原先是一種血緣組織。隨著戰爭的頻繁發生,氏族的血緣關係極不穩定,事實上難以維持。大量的戰爭俘虜增加了氏族血緣的複雜性,使氏族部落制逐漸向奴隸制轉化。
二、為什麼要滅匈奴1、對漢地的侵掠
匈奴的奴隸主要來自戰俘,戰俘中多為漢人,也有其他人。《史記.匈奴列傳》:“其攻戰,斬首房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匈奴在漢朝沿邊虜掠人口,比較多的有如下幾次:
公元前 166 年,匈奴騎兵 14 萬入朝那、蕭關、北地,虜掠人民甚多。此後每歲入邊殺、掠人民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每郡達萬餘人。
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入上郡、雲中,各 3 萬騎,殺掠人民甚多。
公元前 128 年,匈奴入遼西,掠 2000 人;又入漁陽、雁門,殺掠 3000人。
公元前 125 年,匈奴復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掠數千人。
公元前 102 年,匈奴大人定襄、雲中,殺掠數千人;隨後右賢王又人酒泉、張掖,掠數千人(旋被漢朝屯田軍截回)。
根據《史記》《漢書》《後漢書》有關記載統計,從公元前 201 年至公元 62 年的263 年中匈奴大規模入侵 29 次,其中 4 次在春季、7 次在夏季,11 次在秋季,8 次在冬季,估計共虜掠人口在 10 萬以上。
2、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
當漢武帝劉徹登上皇位的時候,雄踞於北方的匈奴族正是軍臣單于統治時代(前 161 年至前126年)。早在軍臣單于的祖父冒頓單于和父親老上單于統治時代(前 209 年至前 161 年),匈奴奴隸制國家就已達到“極盛時期"。
在奴隸主貴族統治下的匈奴族富有極大的侵略性,他們不斷向中原侵擾,同時還向北、向西擴充套件勢力,將當地的民族征服或趕走,成為北方草原各民族的凶悍敵人。如匈奴人將原居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月氏國及烏孫國先後趕到伊犁河畔及康居以南的媯水(阿姆河)北岸。
又征服Murano(新疆羅布泊以南),呼揭(北魏時稱護骨,隋唐時的回紇)等西域二十幾國,成為這一地區最大的征服者,並向統治下的諸族徵收重稅。這正反映了匈奴奴隸制國家的特點和本質:它既壓榨本族人民,也對鄰族進行掠奪和侵略,對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實行殘酷的鎮壓。
軍臣單于統治匈奴族的時候,在他即位之初仍是匈奴奴隸制國家的“盛世”,匈奴奴隸主貴族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日益繁榮的西漢王朝。雖然在漢景帝時期匈奴只“時小入盜邊,無大寇”,漢武帝即位的最初幾年“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史記·匈奴列傳》,但這種“和平”“親善”的現象僅僅是表面的,在這一層煙幕後面潛伏著時刻爆發戰爭的危險。
這是因為匈奴奴隸制本身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停止掠奪。
正如恩格斯轉述塔西佗所說的:“只有通過不斷的戰爭和搶劫,才能把他們糾合在一起。掠奪成了目的,如果扈從隊首領在附近地區無事可做,他就把他的隊伍帶到發生了戰爭、可以指望獲得戰利品的別的民族那裡去……。”(《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匈奴正是這樣,“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漢書·匈奴傳》。武帝即位之初的暫時和平,不是沒有代價的,而是以“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漢書·匈奴傳》)換來的。因此,一旦漢王朝要改變或終止這種屈辱的、不平等的關係,匈奴就會大舉進攻。
其次,在西漢王朝方面,長期的對匈奴“饒給之”,無疑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每年向匈奴單于納貢進妃,對西漢統治階級來說,也決非是光彩、體面的事。所以,儘管高後、惠帝以來歷代皇帝對匈奴都隱忍、退讓,但沒有不把匈奴視為世仇的。
從太初四年(前 101 年)漢武帝伐匈奴的詔書中就可以看出漢代統治者胸中鬱積著多麼強烈的仇恨:“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漢書·匈奴傳》)這封太初四年(前 101 年)下的詔書,對高祖、呂后時代遭到匈奴的困辱還耿耿於懷,更何況在此之前的年代了。
因此,武帝初年同匈奴維持著“和親”的關係不過是表面的,暫時的。戰爭在等待著爆發的時機,漢王朝在武帝的統治下正為迎接這一時機的到來而積極地作著準備。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