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奧共讀

    “手藝人”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首重人品,其次才是專業技能

      古先聖賢認為,成人之大本,一曰:發心。二曰,願力。成大人成小人全看發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願力。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功到自然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並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振興傳統工藝。傳統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如何振興涉及理念、思路,也涉及具體的抓手性工作。作為存續了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如何讓傳統工藝適應時代,找到恰當的再生產模式,避免走彎路,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中華文明向來高度重視傳統的價值、重視傳統形式的延續,但創新與傳承之間的深刻辨析卻常常被忽視。強調創新,並非貶低傳承的延續、脫離文化本體肆意而為,而是主張傳承者應該立足當下,在胸懷、境界、學識和技藝上樹立起更高的標準。遺產保護應該與創新相伴而行,確保以遺產的生命力為核心,明確創新的目的,廓清傳統延續的線條,讓創新的力量在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得以凝聚。

    遺產的價值只有放到民族精神長河中去認識觀察、綜合考量,才能區分出良莠。作為精神層面的工藝傳統,與藝術緊密相聯,是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精神的凝結,拒絕重複和平庸,即“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便集中體現在這一創造性上——它凝結著創造者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其精神體現、技藝水平絕非對前人的物質性的複製,而是創造精神的延續。因此,繼承傳統不單單要沿襲,更重要的是超越。在這個意義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

    振興傳統工藝,思維方法的轉變最為緊迫和重要。人是手工技藝和機器生產的主宰,人類的智慧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無論技術多麼優秀,若僅僅只有技術,都很容易被超越,唯有精神無法很快被模仿。如果精神一流,技術必定是一流。一流匠人可以做出讓人感動的作品,是因為有一流的精神。今天,我們面臨的創新能力的不足,是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必須創造性地加以解決。傳統手工藝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性產物,寄託著民族情感,是提升遺產保護社會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復甦和振興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動這一良性迴圈程序的發力點。轉變思維、創新方法,才可以更好地迴應傳統的活化這一時代命題。

    我們需要以傳統工藝類非遺為源頭索引,積極探索文化遺產活在當下的具體路徑,讓非遺煥發活力並融入現實生活。比如,依託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研究基地,對適宜生產性保護的專案實現延展性保護,擴大傳承人群研習培訓,藉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先進的設計和審美要素注入傳統手工技藝,防止生產與生活、價值和藝術的割裂,賦予傳統手工技藝以新內涵,逐步將生產性保護引向深入,實現工藝傳統的復活與振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九日最有名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