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縣在夏商時屬冀地,周時屬幷州,春秋時先隸邢國,後屬衛地,輾轉又屬晉。公元前453年,歸趙國所轄,戰國時期仍屬趙地,趙武靈王遊大陸即此。秦時屬鉅鹿郡,西漢初(前206年)置廣阿縣和象候國,東漢俱廢。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復置廣阿縣,屬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象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昭慶縣。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改昭慶為隆平縣。
堯山縣在夏商時屬冀州地,周代屬邢(候國),春秋時為晉國所轄,三卿分晉後屬趙國。秦時屬鉅鹿郡,公元前206年,置柏人城縣,隸冀州趙國,北魏改柏人為柏仁,隋朝時柏仁縣又屬邢州,621年屬趙州,627年復為邢州轄。唐天寶元年(742年),柏仁城毀於水,縣治東遷於現堯城鎮。因去北有山,山以堯名,縣以山名,堯山縣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為唐山縣。民國17年(1928年)復為堯山縣。
1947年8月隆平、堯山兩縣合併為隆堯縣,各取首字合稱而得名。1958年,隆堯縣與臨城、柏鄉、內丘合併為內丘縣,屬邯鄲地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堯、柏鄉由內丘縣劃出,統稱隆堯縣。1962年1月,柏鄉縣析出。隆堯縣屬邢臺地區。1993年改為邢臺市轄。
1996年,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轄5個鎮、7個鄉:隆堯鎮、山口鎮、尹村鎮、魏家莊鎮、固城鎮、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蓮子鎮鄉、牛家橋鄉、大張莊鄉、千戶營鄉。縣政府駐隆堯鎮。2000年,撤銷蓮子鎮鄉,設立華龍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隆堯縣常住總人口473148人,其中:隆堯鎮85889人,魏家莊鎮29591人,尹村鎮44459人,山口鎮35371人,華龍鎮43381人,固城鎮39919人,北樓鄉29565人,東良鄉49933人,雙碑鄉28393人,牛家橋鄉22849人,千戶營鄉32111人,大張莊鄉31687人。
2002年,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轄6個鎮、6個鄉,27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堯鎮。2003年,華龍鎮更名為蓮子鎮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隆堯縣常住總人口506552人,其中:隆堯鎮81757人,魏家莊鎮31869人,尹村鎮48011人,山口鎮34025人,蓮子鎮57795人,固城鎮43213人,北樓鄉30606人,東良鄉54210人,雙碑鄉29250人,牛家橋鄉25797人,千戶營鄉33249人,大張莊鄉35061人,柳行農場1709人。
隆平縣在夏商時屬冀地,周時屬幷州,春秋時先隸邢國,後屬衛地,輾轉又屬晉。公元前453年,歸趙國所轄,戰國時期仍屬趙地,趙武靈王遊大陸即此。秦時屬鉅鹿郡,西漢初(前206年)置廣阿縣和象候國,東漢俱廢。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復置廣阿縣,屬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象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昭慶縣。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改昭慶為隆平縣。
堯山縣在夏商時屬冀州地,周代屬邢(候國),春秋時為晉國所轄,三卿分晉後屬趙國。秦時屬鉅鹿郡,公元前206年,置柏人城縣,隸冀州趙國,北魏改柏人為柏仁,隋朝時柏仁縣又屬邢州,621年屬趙州,627年復為邢州轄。唐天寶元年(742年),柏仁城毀於水,縣治東遷於現堯城鎮。因去北有山,山以堯名,縣以山名,堯山縣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為唐山縣。民國17年(1928年)復為堯山縣。
1947年8月隆平、堯山兩縣合併為隆堯縣,各取首字合稱而得名。1958年,隆堯縣與臨城、柏鄉、內丘合併為內丘縣,屬邯鄲地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堯、柏鄉由內丘縣劃出,統稱隆堯縣。1962年1月,柏鄉縣析出。隆堯縣屬邢臺地區。1993年改為邢臺市轄。
1996年,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轄5個鎮、7個鄉:隆堯鎮、山口鎮、尹村鎮、魏家莊鎮、固城鎮、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蓮子鎮鄉、牛家橋鄉、大張莊鄉、千戶營鄉。縣政府駐隆堯鎮。2000年,撤銷蓮子鎮鄉,設立華龍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隆堯縣常住總人口473148人,其中:隆堯鎮85889人,魏家莊鎮29591人,尹村鎮44459人,山口鎮35371人,華龍鎮43381人,固城鎮39919人,北樓鄉29565人,東良鄉49933人,雙碑鄉28393人,牛家橋鄉22849人,千戶營鄉32111人,大張莊鄉31687人。
2002年,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轄6個鎮、6個鄉,27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堯鎮。2003年,華龍鎮更名為蓮子鎮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隆堯縣常住總人口506552人,其中:隆堯鎮81757人,魏家莊鎮31869人,尹村鎮48011人,山口鎮34025人,蓮子鎮57795人,固城鎮43213人,北樓鄉30606人,東良鄉54210人,雙碑鄉29250人,牛家橋鄉25797人,千戶營鄉33249人,大張莊鄉35061人,柳行農場17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