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70179180749

    眭,唯一源於昔陽的姓氏

    《關於肥子國的傳說與考證》中就寫著:“據傳說肥國時白狄人,國王姓‘圭’,晉荀滅肥時,族人怕被受牽連,在原圭字旁加了個目字便成了眭字。現在東冶頭村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後裔。”

    《昔陽縣誌》記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昔陽縣共有姓氏337個,其中唯一一個源於昔陽的姓氏是“眭”姓。

    “眭”姓不屬於“百家姓”,是浩繁的炎黃子孫姓氏文化中十分珍貴、鮮為人知的姓氏。“眭”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源遠流長兩千多年。

    “眭”姓人數不多,多數人不認識“眭”字,各種讀法均有。《辭海》《辭源》在“眭”字詞目中定它的讀音為sui,所以應以此為準。

    探本溯源,尋根追遠,《歷史名人》中記載:“眭姓是炎黃神農氏後裔,在小國肥國內是望族,在全民族中是小姓。”證明了“眭”姓人是肥國後裔。

    昔陽縣眭姓成員聚居有十餘個村莊,河北省贊皇縣兩個村莊,臨城縣一個村莊,高邑縣三個村莊,趙縣一個村莊,“眭”姓為肥子國後裔人人皆知,附近村莊的老百姓也知道這種傳說。從昔陽全縣來說,現在五、六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也都知道這個傳說。因為“眭”姓是與肥子國聯絡著的,一談起肥子國在昔陽縣的遺址,就要聯絡到它的後裔是“眭”姓。《眭氏歷史考證》的作者、中國科學院離休幹部眭鳳鳴先生,曾在1992年訪問了陝西省大荔縣的眭家村與橙城縣的寺前村眭姓後裔,他們說是從山西省遷來的,但不知是山西省的什麼縣、什麼村莊。關於“眭”姓是肥子國後裔,由姓“圭”改為姓“眭”的傳說卻是一致的。

    1988年12月昔陽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的刊物《昔陽文史資料》第一輯《關於肥子國的傳說與考證》中就寫著:“據傳說肥國時白狄人,國王姓“圭”,晉荀滅肥時,族人怕被受牽連,在原圭字旁加了個目字便成了眭字。現在東冶頭村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後裔。

    上面所說“肥子國”,其地址在現今的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據記載,肥子國的前身叫肥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所在的地址是現在河北省蒿城縣境內。現在的昔陽縣是春秋時代東山皋落氏的所在地,東山皋落氏被晉國滅亡之後,即歸晉國管轄,後劃歸趙國。西漢時定名為沾縣,後漢時改名為樂平縣,直到民國三年才改為昔陽縣。東冶頭鎮是一個小城,建於春秋魯昭公時代。春秋《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十二年晉伐鮮虞。晉荀吳例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國將肥國國王綿皋軟禁到東冶頭鎮這個小城裡,因為肥國國王綿皋屬於子級,所以給這個小城定名為肥子國。(未完待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會後對學校的建議與意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