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85372794005

    蒹葭》之意境鑑賞及哲學思考 華南師範大學 謝淑嫻 【摘要】《蒹葭》以“蒹葭”和“白露”起興,渲染出一種朦朧、悽婉的氣氛,三章回環往復歌詠出詩人在追尋伊人的迂迴過程中表現出的不懈和執著精神,以悽婉的意境引發關於人的生命哲學的思考,即人生在於過程之美,在於“可望而不可即”卻依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執著不懈精神。 【關鍵詞】《蒹葭》 哲學思考 過程之美 執著不懈 一、“蒹葭”和“白露”營造悽婉而朦朧的意境 《蒹葭》一詩結構為《詩經》常見,成三章回環往復之狀,每一章八句皆以“蒹葭”和“白露”起興,但如聶石樵先生所言,每一章都有情貌上的遞進關係。“首章‘蒹葭蒼蒼,白露為晞 霜’,寫秋晨露寒霜重之景;二章‘蒹葭悽悽,白露未 ’,寫旭日初昇,霜露漸融之狀;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則寫Sunny燦爛,露水將收。三章興句不僅渲染出三幅深秋美景,而且恰當地烘托描摹了詩人等待伊人、可望不可求而越來越迫切的心情。故幾千年來,一直令人嘆之不已,心嚮往之。”2 蒹葭和白露是秋季特有的自然景物,它們和其他自然景物一起,經過長期的文化沉澱,成為有獨特意蘊的文學意象,因此不能簡答地認為它們僅僅是開頭的作用,它們還渲染了作品的情感氣氛。劉禹錫有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這說明秋天作為一個萬物開始衰落和凋零的時間段,有著“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樣的自然面貌,容易讓許多古代男子和文人騷客觸景生情,發出許許多多或哀嘆身世,或哀嘆仕途之感慨,如“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一句就用池塘春草和階前梧葉來作對比,吐露出詩人青少年時的夢想還未曾實現,如今卻驀然驚覺人已暮年,“壯志未酬身先死”,頓時生出悲傷心境。“蒹葭蒼蒼”、“蒹葭悽悽”、“蒹葭采采”寫出了秋季河水旁蒹葭之豐茂,與自古以來傷春悲秋的文學傳統不無關聯。眼前只有一片白茫茫的蒹葭足以渲染出秋季的蕭瑟,也給詩歌營造出一股朦朧的美。另外,“露水”這一意象在視覺上是冷色調,且具有轉瞬即逝,無蹤無影的特點,可渲染出秋季迷離的氣氛;在觸覺上也是冷的,因而給全詩營造出悽婉的意境。 二、詩中意象引起生命哲學的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說:“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有哲學意味。”《蒹葭》一詩中除了帶給讀者朦朧悽婉的意境享受,還以“蒹葭”、“白露”、“秋水”和“伊人”意象給讀者帶來哲學思考。“哲理意蘊是潛藏於作品深層的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具有永恆性的人生精義和心理蘊含。它不是一種遊離於生活實際的不可捉摸的純抽象的思辨,而是一種融貫於社會、人生、歷史、文化、愛情、藝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毫無生氣的人相處是什麼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