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哈哈哈額誒
-
2 # 使用者3176305388137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按照嫡長子的制度來說,李承乾既是嫡子,又是長子,所以太子的位子非他莫屬。從李承乾的名字中我們也能夠發現一點,承乾,繼承乾坤的意思,據說這還是李淵親自以承乾殿為他命名的。
李承乾還不會跑的時候,就被李淵封為了恆山王,可見李淵對於自己這位孫子的喜愛,後來李世民成為皇帝,李承乾成為太子,這一下身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李承乾也開始更加的受人關注。
不過根據歷史記載,李承乾一隻腳有毛病,所以他的性格也有點孤僻,對於此,李世民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只是繼續關心愛護著他。
由於李承乾是太子,李世民一心想把他培養成唐朝的繼承人,所以在教育這種問題上也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其實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讓著名的十八學士教導李承乾,等到李世民成為皇帝,身為唐朝的主宰後,更是請了很多的名師大儒來教導李承乾,其中就有孔穎達和陸德明兩位著名的大儒。
李世民相信,李承乾接受著良師的教導,將來一定能夠有所成就,並且有能力繼承唐朝的皇位。不過李世民在讓人教導李承乾的時候,忽略了李承乾的個人感受,主要是那些老師們實在太嚴厲了,只要李承乾犯一點小錯,就會換來嚴重的責罵,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李承乾,叛逆之心越來越重。
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承乾的年齡也越來越大,而李淵也在逐漸的走向衰老。在李淵去世之後,按照規定,李世民是要守孝的,而這時候李承乾有了一項重大的使命,那就是監國。在李承乾監國的這段時間,他把每一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李世民回來後對此非常的滿意,所以後來李世民只要不在長安城,就讓李承乾負責監國。
對於李世民的這種做法,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讓李承乾提前熟悉熟悉工作。不過李世民卻做了另外的一件錯事,那就是偏愛魏王李泰,李泰同樣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出,並且李泰小的時候還被過繼給了李玄霸,所以李世民對李泰的愛超過了對李承乾的愛。
李泰作為李承乾的親弟弟,同樣也是嫡子,加上李世民的厚愛,漸漸的李泰的心中就產生了想法,就像當年的李世民一樣,李泰忽然就覺得他比李承乾更適合繼承皇位,所以李泰的小動作就開始不斷,首先就是結交大臣們,其次李泰對學術界還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當時的他為了討好李世民,組織人編寫了一本地理書,叫做《括地誌》,這本書流傳至今,雖然有所殘缺,可是其中所記載的資料彌足珍貴。在書成之日,李世民龍顏大悅,對李泰進行了重賞,其中金銀綢緞不計其數。
對於李泰的種種做法,李承乾看在眼中,記在心中,他忽然就產生了一生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來自於李泰。李承乾就覺得李泰會像當年的李世民一樣,來搶自己的位子。李世民曾經公開的表示過:李承乾雖然有點小問題,但他是唐朝的太子,未來的皇帝。
可以說,有了李世民的這句話,李承乾完全可以安安心心的當自己的太子,然後收斂自己的行為。可是李承乾自甘墮落了,他還是覺得李泰的存在對他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於是李承乾決定先下手為強,這種對親兄弟下手的狠辣勁不次於當年的李世民,看來有其父必有其子。
李承乾原本只是想著找人暗殺了李泰,結果事情沒有成功,李承乾就聯合侯君集、李元昌等人謀反。他選擇謀反的這條路,其實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暗殺李泰的計劃已經失敗,所以李承乾鋌而走險的想走李世民的路子,把李世民逼迫退位,自己提前當上皇帝。只可惜李承乾有當年李世民的雄心,沒有李世民的能力,還沒有行動呢就被人給抓了。
回過頭來看李承乾的一生,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每天挨著老師的罵,每天看著李泰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每天都在擔心太子的位子被奪去,這種環境之下,李承乾被逼瘋了,以至於最後的他對李世民喊道:我之所以謀反,還不都是李泰逼的。一句話點名了他為何謀反,也把李泰拉了水。
回覆列表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不過“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嫡孫親賜。
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妻子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
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貞觀三年,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後,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貞觀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鍊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同年,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貞觀五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通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自己的愛子祈福,等承乾病癒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八月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病重,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愛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准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