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北智慧科技

    很多人在用了oled螢幕之後會發現,oled螢幕的ppi看起來似乎並沒有換算完"等效"ppi之後那麼低,1080p a屏的"等效"似乎並不是只有三百左右本文轉載自知乎的一篇回答,問題標題為:李楠在知乎說 iPhone 11 屏顯效果與 Pro 系列相差無幾,實際表現真是這樣嗎?回答作者為高興什麼是“實際表現”?怎麼定義“實際表現”?如果要說最後傳達到人腦的資訊的差距的話,兩者差距雖然不能用官方提供的PPI的差距來計算,但是肯定也比單純的的計算畫素數量的差距要大的多。歸根結底人類顯示屏是要透過發光來傳遞視覺資訊到人腦的。只是看PPI數字無法真正比較螢幕的實際觀感差距。要比較人眼獲得資訊量以及視神經處理以後的大腦實際能夠識別的資訊量。(包括絕對明暗資訊,相對明暗資訊,以及顏色資訊。)

    Pentile(P排)是利用人類視覺的兩個特性:人眼對於綠色波長光更敏感,導致綠色光的明暗程度能夠大幅影響人眼的接受的明暗資訊人類大腦會放大優先處理明暗資訊,劣後處理顏色資訊。所以增加綠色光的PPI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向人類的大腦傳遞更多的明暗資訊,這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視覺處理技巧,不僅僅是顯示屏,在影象的拍攝、處理、壓縮、儲存等整個流程都被廣泛使用。比如很多攝影攝像裝置本身就不是RGB排列了,那麼這個資訊從一開始不能說是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的真實面貌的,後期的製作和編碼又利用YUV等類似的方式進行非RGB處理,那麼作為資訊傳遞的倒數第二步,顯示屏是否一定要做成RGB排列呢?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吧。人眼對於光的明暗比顏色要敏感的多。這是因為為了生存看到比看清重要,看清物體的模樣比看清顏色重要,找到光借用光看周圍世界更重要,找到蘋果本身比找到紅蘋果重要,看到老虎出現比看清老虎的顏色重要。所以人眼會有很多視杆細胞用來感受哪怕是最小的光的存在,但是視杆細胞看得不夠清楚,而視錐細胞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成像能力,但是綜合L/M/S三種細胞,人類最敏感的波段是處於550nm前後這段對應綠色的波長,因為太Sunny裡這部分光的量最大,可以很好的有效率地利用來觀測周邊環境。所以人類只通過綠色光的資訊,就可以先得到物體形象(明暗對比)的資訊,再在這個基礎上把顏色的資訊合成上去。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影象。而且人對於顏色的計算是需要時間的,不會在短時間內對非常細節的地方的顏色都能產生清晰的認識,但是卻可以在超短時間內對物體的物體形象(明暗對比)與運動軌跡做出認知。所以說白了就是:我們人類的視覺系統需要很多的明暗資訊,但是卻不需要很多顏色資訊,因為明暗資訊對於我們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顏色只是錦上添花。給你們舉個例子,第一個圖是明暗帶給我們的資訊,第二個圖是顏色帶給我們的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怎麼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