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於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溼,衣物容易黴爛,又稱“黴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佈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範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颱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裡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溼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於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
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中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於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於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溼,衣物容易黴爛,又稱“黴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佈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颱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於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範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颱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裡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溼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於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