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旁敲側擊991

    自從朱元璋和朱棣兩個霸主死後,皇權弱勢,士族和勳臣得勢,大明就形成了士族(地主階級)、特權階層與皇權三方對立的局面,這三方的目的一致——如何收割韭菜(百姓)。大明二百多年的政爭就是一直圍繞這個主題進行。他們中沒有誰考慮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就算外敵入侵時或大災之年也從未停止過奪權的爭鬥。大明的政爭無比殘酷,心慈手軟之輩或正人君子無法在那種環境下生存。可以這麼說,宣宗後的高官(四品之上)要麼同流合汙,要麼盛年身死或被罷絀。象海瑞那樣的官場奇葩是絕無僅有的——大明二百多年獨一位。海瑞之所以能存活,除了他本身是道德完人的代表之外,更因為他從來沒有進入過權力中心,海瑞不貪財不爭權不結黨,對誰都形不成威脅,故得善終,如不然,也難免“發生意外”。大明政爭的慣例是對失敗者趕盡殺絕,誰要是對政敵稍稍手軟,下場就是萬劫不復。

    士族與特權階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而合作對抗皇權,時而互害。宣宗和武宗之早夭、土木堡、奪門之變、禁海、抗倭、晉商徽商之崛起這些大事的背後無不是士族與勳臣大佬的身影。大明中後期的閹黨與東林之爭已經是大明政爭塵埃落定之後的毛毛雨了——彼時地主階級和勳臣集團已掌握了大明經濟的命脈,並達成了分贓的默契,在他們看來,儘管東林黨和閹黨之爭血雨腥風,也不過是兩隻狗在爭他們不屑一顧的殘羹冷炙的小事罷了。

    倭寇問題的本質是海貿分贓份額的問題,也就是說,其中真倭並沒幾個,所謂的倭冦大多是中國沿海大族的武裝走私勢力。嘉靖朝之前的抗倭行動基本都是派賊去捉賊,所以“倭冦”越剿越多。胡宗憲之前的朱紈悲嘆:去倭寇易,去中國之冦難;去中國之冦易,去中華衣冠之冦難。”在那樣的局面下,胡宗憲治倭寇,處處被掣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掌權和軍費,不得已走了嚴嵩的路子,但這就相當於投靠了皇權,這種行為使自己站到士族與勳臣的對立面,不過胡宗憲別無選擇,幹了。此次抗倭與之前的“抗倭”不同,這是真打,所以卓有成效。胡宗憲因此獲得巨大聲望,隱隱要成為一股新勢力,則必將對原有的“穩定局面”造成威脅,遭到來自兩方的合力打擊也就在情理之中。胡宗憲必須死!於是胡宗憲剛從前線下來就被抓了,然後迅速被弄死,然後局面又迴歸“穩定”,大佬們繼續在桌前對海貿這塊最大的蛋糕進行分贓(沒有皇帝的份)。這其中的關竅相關人士心知肚明,民間也多有明白人瞭然,只瞞著以“政爭高手”聞名於世的嘉靖皇帝,可憐一代道君嘉靖皇帝自詡聰明絕頂,卻被人當猴子耍,永遠活在名為皇宮實為豬圈的紫禁城裡,成為活脫脫的一隻井蛙。

    大明一朝令人作嘔的黑暗政爭已成為傳統,在後世不斷地上演,這種詭詐的行為被華人稱為“政治智慧”,並引以為傲,嘲笑老外的政爭屬小兒科。我只想說,這種“智慧”是恥辱、是悲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把手教你編籃子提手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