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曉7788

    一、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十年前,人們注重集體文化,大家都在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工作,甚至同學戰友、一家三代都在一個地方工作。那時候單位文化至上,人員不流動、交通不方便、就業渠道狹窄,如果你融不入集體文化,那麼你就是“另類”,被排擠被冷落。

    再說了,那個時候,生活也不方便,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搬家喬遷,都是大家幫忙,幫個“人場”,叫做“求人”磁場。如果沒有朋友幫忙,許多事情不好辦,你也沒面子,所以,大家都“抱團取暖”,非常注重群體文化,忽略個人感受,一切讓位於單位文化。你特立獨行、獨來獨往,那一定會被冷落的。

    現在,社會服務高度發展,任何事情打個電話就服務到家,孩子們就業四海為家、甚至周遊世界,個體能力高於集體文化,有本事的人吃得開。所以,單位文化、集體文化,一定呈下降趨勢,人們從服從融入單位文化、集體文化走向更加註重個人感受,我個人感到舒服就可以了,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這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同事聚會也就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開始的時候氣氛融洽。

    1990年以來,隨著交通出行的便利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分佈的發散,人們突然發現單位文化太壓抑了,那個時候思想比較活躍,大家都想接受更多更新鮮的諮詢,人們對其他文化更加感到好奇,就像當年的流行方式一樣,比如,跳交誼舞、唱卡拉OK、聚餐聚會,連單位的工會都搞的很熱鬧。

    人們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個人發展都開始出現分化,人群也分位三六九等,各行各業都有,混的如何呀?於是,同事彼此觀察對方,互相學習經驗,那個時候,聚會還是比較融洽的。

    三、近十年來,聚會開始分化變味了。

    近十年來,社會分化蔓延到各個階層,實現了全覆蓋。工作五年一個小坎,十年就是一個大坎,二十年就上天入地了。華人的心理基因裡,天生就有攀比的基因。人就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他不攀比那些億萬富豪,因為不認識,人家再富咱攀比不著。偏偏就愛與同事攀比,這就是人類典型的“熟人心理”,我只跟熟人攀比,因為熟人之間才能比較,引起熟人的羨慕才能獲得心理愉悅感,陌生人與我有毛線關係。

    現在的人啊,十個人聚會十三個心眼。人多嘴雜,重口難調。最根本還是攀比心理和務實心理。窮人不願意參加,是不願意當觀眾,不願意去“滿足”成功同事炫耀的心態;混得好的自己可以“作秀”,享受那份羨慕嫉妒恨的“感覺”。

  • 2 # 張大唯

    隨著年齡、收入、生活圈子的不同以及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家彼此有啦不同的隔膜,我高中剛畢業那兩年哥幾個還能偶爾聚聚,現在微信聊天都很少,有的只是曬娃、幫轉發、幫點贊、幫砍價等,何況很多同學還沒結婚甚至連戀愛也沒時間談吶,就這樣同學會漸漸的變啦味兒,由一群人的狂歡變成啦一群人的自娛自樂

  • 3 # 李287275412李澤祥

    同事聚會開始時或一年之內,都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動。二年後則不同,有部分人順風順水,可能各方面較強,有的則不行還停在原地,而且連這狀態也難保。還有要轉向好的部門或即將小小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各懷心事如何歡暢。還有心多胡亂猜測,也有把人往壞裡想。所以這同事不是各行各業的同學那樣好交。你混的不錯,我可不行。哪有心思在這飯桌上聽你洋洋自得高聲怪論。五個人中只提一個為主管,那這五人似什麼一樣可想而知,就連那個真不怎麼樣的也許也有望海心,這就是所謂上進心,要強心,歸根為人性的萬一要走了運呢。

  • 4 # 不二的櫻桃135

    現在都是利益關係,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都有意圖才會跟你拉關係,窮在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遠親,很少有真正的朋友,同學群更是如此,發達了的耀武揚威,不發達的人家也不願意跟你來往,怕你借錢,怕你麻煩人家,人家給你辦事能得到什麼好處,算的精精細細,所以老實人都不願意參加這種群,尤其是聚會,懶得看那些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帶著偽裝的面具的正人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送走詹姆斯卻迎來字母哥,綠軍休賽季該如何操作才能擺脫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