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紅講堂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中國古代聖旨的開頭篇。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君主制的國家,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號稱皇帝,自稱為朕。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皇帝下的命令就是聖旨,然而聖旨一出,真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歷朝歷代聖旨均為卷軸形式,軸柄質地按所接旨官員品級不同而有著嚴格的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聖旨的材料也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十分富麗堂皇。

    聖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明、清兩朝的定製,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有些聖旨還有另一個防偽絕招,聖旨的絹布上印滿了祥雲圖案,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一樣,而且所有的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看來,防偽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聖旨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是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聖旨的寬度一般在33釐米左右,它的長度歷代並沒有硬性規定,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約兩米。聖旨兩端織成兩條提花翻飛的銀龍,“奉天誥命”四個篆字端莊古樸,望之令人頓生威嚴肅穆之感。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的不同聖旨也大有不同,聖旨基本上分為賜命和誥命,單彩的聖旨一般封五品官員以下的,稱為賜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員的,稱為誥命。五品以上的聖旨顏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聖旨內容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後,再按品級填發。書寫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

    聖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其行文的精悍洗練,堪稱是達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達意不確的程度。其漢文書法為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佈局奇正相參,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猶如浮雕一般,歷經滄桑卻風采不減,因此,這些聖旨不但具有史料價值,更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價值。

    長長的聖旨就像長長的歷史,欣賞著這一道道聖旨,如同在翻閱一頁頁的歷史,明瞭各個歷史時期的興衰。明朝的聖旨只用一種文書,即漢文的文書來書寫。而清代的聖旨則是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然後合於中幅而書日期,並鈐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

    例如清朝初期特別是康乾盛世時期的聖旨,用料考究,色彩絢爛,現在看來依然光彩奪目。而光緒皇帝頒發的聖旨,昔日華麗的錦緞已被粗糙得類似麻布的布料所代替,可見當時大清帝國之國力的衰落。

    而到了偽滿洲國皇帝溥儀時代,聖旨已經變成了“指敘令”,“制誥之寶”的玉璽則換成了“司法部印”,這也標誌著皇權在中國的壽終正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歐洲各國籃球聯賽主場哨嚴重嗎?CBA的裁判偏袒主隊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