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生死只有一次,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生與死。
古代士人有兩種生死觀。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子長曰:“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簡單地說,前者主張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後者主張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仁者捨生取義,志者臥薪嚐膽。而正所謂,仁者見仁,志者見志。因此古代士人無論選擇兩種生死觀中的哪一種都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這兩種生死觀顯然已不再適合當今社會,或是說已不能再作為現代人的生死觀了。那麼現代人究竟需要怎樣的生死觀呢?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我認為所謂生,是指人生、生活,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做許多事,而正是這些事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但不同人的心中的價值標準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一個人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麼他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所謂死,是指死亡、逝去,是一個瞬間。但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對這一瞬間卻有 著複雜的心理過程,所以便有了“夫人莫不貪生惡死”的結論。人對待死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生前的行為。陳涉曰:“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司馬遷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因此陳涉伐無道,誅暴秦;司馬遷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現在的人則認為人應看淡死,注重生前對社會的貢獻,擔當了生前事,何計身後名?這是正確的。我認為,一個人一方面要看淡死,不宜讓死成為人生前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要珍惜生,不應輕易放棄生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作為青年人,我們的生死觀還不成熟,因此不應妄談生死,但是我們可以從前人生死觀中總結經驗。有人曾問我:“人為什麼活著?”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忽然想起《與妻書》中的一句話:“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是啊!在動亂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生存而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現在和平的社會。而在當今和平年代,許多人卻不知道,人為什麼活著。戰亂年代的人想活卻活不成,和平年代的人能活卻不知怎麼活,想來可笑。
人的生死大事,一方面在於人的主觀因素即人的生死觀;另一方面在於客觀因素,即外部作用。在外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外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不錯,一個人只要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使命,那麼他就無愧於生死,無愧於後世。
人的一生中生死只有一次,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生與死。
古代士人有兩種生死觀。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子長曰:“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簡單地說,前者主張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後者主張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仁者捨生取義,志者臥薪嚐膽。而正所謂,仁者見仁,志者見志。因此古代士人無論選擇兩種生死觀中的哪一種都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這兩種生死觀顯然已不再適合當今社會,或是說已不能再作為現代人的生死觀了。那麼現代人究竟需要怎樣的生死觀呢?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我認為所謂生,是指人生、生活,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做許多事,而正是這些事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但不同人的心中的價值標準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一個人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麼他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所謂死,是指死亡、逝去,是一個瞬間。但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對這一瞬間卻有 著複雜的心理過程,所以便有了“夫人莫不貪生惡死”的結論。人對待死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生前的行為。陳涉曰:“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司馬遷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因此陳涉伐無道,誅暴秦;司馬遷則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現在的人則認為人應看淡死,注重生前對社會的貢獻,擔當了生前事,何計身後名?這是正確的。我認為,一個人一方面要看淡死,不宜讓死成為人生前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要珍惜生,不應輕易放棄生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作為青年人,我們的生死觀還不成熟,因此不應妄談生死,但是我們可以從前人生死觀中總結經驗。有人曾問我:“人為什麼活著?”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忽然想起《與妻書》中的一句話:“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汙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是啊!在動亂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生存而捨棄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現在和平的社會。而在當今和平年代,許多人卻不知道,人為什麼活著。戰亂年代的人想活卻活不成,和平年代的人能活卻不知怎麼活,想來可笑。
人的生死大事,一方面在於人的主觀因素即人的生死觀;另一方面在於客觀因素,即外部作用。在外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外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不錯,一個人只要順應了歷史的發展,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使命,那麼他就無愧於生死,無愧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