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524885389515
-
2 # 北風吹亂她的發
根據地質成因,土可以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積土,海積土,冰積及冰水沉積土和風積土。
土的成因型別特徵
根據土的地質成因,土可分為殘積土、坡積土、洪積土、沖積土、湖積土、海積土、冰積及冰水沉積土和風積土等型別。一定成因型別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積環境、具有一定的土層空間分佈規律和一定的土類組合、物質組成及結構特徵。但同一成因型別的土,在沉積形成後,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的變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 殘積土 形成原因:岩石經風化後未被搬運的原巖風化剝蝕後的產物,其分佈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寬廣的分水嶺地帶及平緩的山坡,殘積土較厚。
工程特徵:一般呈稜角狀,無層理構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風化層(帶),土的成分和結構呈過渡變化。
工程地質問題:
(1)建築物地基不均勻沉降,原因土層厚度、組成成分、結構及物理力學性質變化大,均勻性差,孔隙度較大;
(2)建築物沿基岩面或某軟弱面的滑動等不穩定問題,原因原始地形變化大,岩層風化程度不一。
2. 坡積土
形成原因:經雨雪水洗刷、剝蝕、搬運,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順著山坡逐漸移動形成的堆積物,一般分佈在坡腰上或坡腳下,上部與殘積土相接。
工程特徵:具分選現象;下部多為碎石、角礫土;上部多為粘性土;土質(成分、結構)上下不均一,結構疏鬆,壓縮性高,土層厚度變化大。
工程地質問題:建築物不均勻沉降;沿下臥殘積層或基岩面滑動等不穩定問題。
3. 洪積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質經暴雨或大量融雪驟然集聚而成的暫時性山洪急流挾帶在山溝的出口處或山前傾斜平原堆積形成的洪積土體。山洪攜帶的大量碎屑物質流出溝谷口後,因水流流速驟減而呈扇形沉積體,稱洪積扇。
工程特徵:具分選性;常具不規劃的交替層理構造,並具有夾層、尖滅或透鏡體等構造;近山前洪積土具有較高的承載力,壓縮性低;遠山地帶,洪積物顆粒較細、成分較均勻、厚度較大。
工程地質問題:洪積土一般可作為良好的建築地基,但應注意中間過渡地帶可能地質較差,因為粗碎屑土與細粒粘性土的透水性不同而使地下水溢位地表形成沼澤地帶,且存在尖滅或透鏡體。
4. 沖積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質經河流的流水作用搬運到河谷中坡降平緩的地段堆積而形成,發育於河谷內及山區外的沖積平原中。根據河流沖積物的形成條件,可分為河床相、河漫灘相、牛軛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徵:古河床相土壓縮性低,強度較高,而現代河床堆積物的密實度較差,透水性強;河漫灘相沖積物具有雙層結構,強度較好,但應注意其中的軟弱土層夾層;牛軛湖相沖積土壓縮性很高、承載力很低,不宜作為建築物的天然地基;三角洲沉積物常常是飽和的軟粘土,承載力低,壓縮性高,但三角洲沖積物的最上層常形成硬殼層,可作低層或多層建築物的地基。
5. 湖泊沉積物 形成原因:分湖邊沉積物和湖心沉積物兩類,湖邊沉積物由湖浪衝蝕湖岸形成的碎屑物質在湖邊沉積而形成的,近岸帶多為粗顆粒的卵石、圓礫和砂土,遠岸帶為細顆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心沉積物由河流和湖流挾帶的細小懸浮顆粒到達湖心後沉積形成的,主要是粘土和淤泥,常夾有細砂、粉砂薄層。
工程特徵:湖邊沉積物具有明顯的斜層理構造,近岸帶土的承載力高,遠岸帶則差些;湖心沉積物壓縮性高,強度很低;若湖泊逐漸淤塞,則可演變為沼澤,形成沼澤土,主要由半腐爛的植物殘體和泥炭組成的,含水量極高,承載力極低,一般不宜作天然地基。
6. 海洋沉積物
海洋沉積物可分為如下四類:
濱海沉積物: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組成,具有基本水平或緩傾的層理構造,其承載力較高,但透水性較大。
淺海沉積物:主要由細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學沉積物(矽質和石灰質)組成,有層理構造,較濱海沉積物疏鬆、含水量高、壓縮性大而強度低。
陸坡和深海沉積物:主要是有機質軟泥,成分均一。
海洋沉積物:在海底表層沉積的砂礫層很不穩定,隨著海浪不斷移動變化,選擇海洋平臺等構築物地基時,應慎重對待。
7. 冰積土和冰水沉積土
冰積土和冰水沉積土是分別由冰川和冰川融化的冰下水進行搬運堆積而成,其顆粒以巨大塊石、碎石、砂、粉土及粘性土混合組成。一般分迭性極差,無層理,但冰水沉積常具斜層理。顆粒呈稜角狀,巨大塊石上常有冰川擦痕。
8. 風積土
風積土是指在乾旱的氣候條件下,岩石的風化碎屑物被風吹揚,搬運一段距離後,在有利的條件下堆積起來的一類土。顆粒主要由粉粒或砂粒組成,土質均勻,質純,孔隙大,結構鬆散。最常見的是風成砂及風成黃土,風成黃土具有強溼陷性。
回覆列表
山嶺地貌可以按形態或成因分類,按形態分類一般是根據山地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和坡度等特點進行劃分,如表4-2所示。按地貌成因,可以將山嶺地貌劃分為以下型別:構造變動形成的山嶺、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嶺、剝蝕作用形成的山嶺。
①平頂山
由水平岩層構成的一種山嶺,多分佈在頂部岩層堅硬(如灰巖、膠結緊密
的砂岩或礫岩)和下臥層軟弱(如頁岩)的硬軟互層發育地區, 侵蝕、溶蝕和重力崩塌
作用下,使四周形成陡崖或深谷,由於頂面岩石抗風化力強而兀立如桌面。由水平硬岩層
覆蓋其表面的分水嶺,有可能成為平坦的高原。
②單面山
由單斜岩層構成的沿岩層走向延伸的一種山嶺。它常常出現在構造盆地的
邊緣和舒緩的彎窿、背斜和向斜構造的翼部,其兩坡一般不對稱。與岩層傾向相反的短而
陡的坡,稱為前坡。前坡多是經外力的剝蝕作用所形成,故又稱為剝蝕坡;與岩層傾向一
致的長而緩的坡,稱為後坡或構造坡。如果岩層傾角超過40°,則兩坡的坡度和長度均相
差不大,其所形成的山嶺外形很像豬背,所以又稱豬背嶺。單面山的發育,主要受構造和
巖性控制。
單面山的前坡(剝蝕坡),由於地形陡峻,若岩層裂隙發育,風化強烈,則容易產生
崩塌,且其坡腳常分佈有較厚的坡積土和倒石堆,穩定性差,故對佈設路線不利。後坡
(構造坡)由於山坡平緩,坡積土較薄,放常常是佈設路線的理想部位。不過在岩層傾角
大的後坡上深挖路籃時,應注意邊坡的穩定性問題,因為開挖路誓後,與 層傾向一致的
一例,會因坡腳開挖而失去支撐,特別是當地下水沿著其中的軟弱岩層滲透時,容易產生
順層滑坡。
③褶皺山由褶皺岩層所構成的一種山嶺。在褶皺形成的初期,往往是背斜形成高地(背斜山),向斜形成凹地(向斜谷),地形是順應構造的,所以稱為順地形,但隨著外力剝蝕作用的不斷進行,有時地形也會發生逆轉現象,背斜因長期遭受強烈利蝕而形成谷地,而向斜則形成山嶺,這種與地質構造形態相反的地形稱為逆地形。一般在較新的褶皺構造上順地形居多,在較老的褶皺構造上,由於侵蝕作用進一步發展,逆地形則比較發育。
④斷塊山由斷裂變動所形成的山嶺。它可能只在一側有斷裂,也可能兩側均為斷裂所控制。斷塊山在形成的初期可能有完整的斷層面及明顯的斷層線,斷層面構成了山前的陡崖,斷層線控制了山腳的輪廓,使山地與平原、或山地與河谷間界線相當明顯而且比較順直。以後由於剝蝕作用的不斷進行,斷層面便可能遭到破壞而後退,崖底的斷層線也被巨厚的風化碎屑物所掩蓋。此外,在第3章中已經指出過,由斷層所構成的斷層崖,也常受垂直於斷層面的流水侵蝕,因而在谷與谷之間就形成一系列斷層三角面,它常是野外識別斷層的一種地貌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