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在何方20210218

    陝西有句老話: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共吼秦腔。“秦腔如烈酒,五味雜陳,不可一飲而盡。”慷慨激昂,蒼勁悲壯,氣勢磅礴,不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黃土地的千年風情神韻。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種之一。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前不久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以慷慨豪邁的秦聲秦韻唱響一曲廉政文化建設之聲。

    《關西夫子》以陝西曆史名人、“清白吏”楊震為原型,以特色鮮明的陝西地方劇種秦腔為表現形式,展現了東漢大儒楊震在知天命之年臨危受命,從潼鄉學館赴任荊州懲貪救災驚動朝野的故事,彰顯一個儒家知識分子以身許國、生死不避的高尚人格,弘揚以“四知”為廉潔鏡鑑的“慎獨”精神。

    “楊震志在鄉野學館,幾十年心血,澆灌桃李滿園。”楊震為何闊別生活了50年的家鄉,放棄從事了30年的教育事業?為何敢在金鑾大殿之上與權臣劉凱舌戰?為何敢於旗幟鮮明地表達不與奸佞同朝、不與權貴同流?皆因他“朝廷徵辟赴國難”,他看到“良田成澤國遍地飢寒,豪強兼併乘災患,流民嘯聚山林間,官場貪瀆案連案,困局重重憂萬端”的現狀,他要救民於水火,重整好河山。他的執著和勇氣都源於心中裝著“苟利國家”的使命擔當。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大幕開啟那一刻,楊震帶著學生大聲朗讀的這段話,是貫穿全劇的精神之軸。“老百姓賦稅,養活了我和你,養活了文武百官滿朝臣。”楊震在與太守潘潤的對白中說明了為何要重視百姓疾苦、感念百姓恩情。在劇中,剛到荊州的楊震微服私訪、走街串巷,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他悲憤不已。深知“民惟邦本”的楊震,不能容忍貪官汙吏欺壓百姓、貪墨賑災糧,因此有了劇中楊震為民抗爭的一幕幕精彩演繹。

    行有止,心中永存分寸底線。“天地有知明鏡懸,做人怎能欺良心”,楊震“暮夜卻金”和“四知”典故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良好家風傳承的典範。《關西夫子》透過藝術表現手法,帶觀眾穿越時空,重溫那個歷史片段。面對官場不良風氣,楊震獨善其身,感嘆“難道不同流合汙就不能在官場生存嗎?”見到得意門生王密深夜送金,楊震堅決拒收並嚴厲斥責: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聖賢養我浩然氣,共寫天地大文章。”《後漢書》中記載,楊震“性公廉,不受私謁”。他在做官時,子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朋友就勸他為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明大德、守底線,不僅把高潔品德作為遺產留給了子孫,也留給了華夏民族。

    有人說:“歷史劇是歷史與當代人的心靈對話。”《關西夫子》將深厚的歷史內涵與強烈的現實感結合得恰到好處,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讓封存於歷史中的典故散發出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智慧光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瓜管理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