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瞪眼遊戲用的一副撲克牌,共54張(3個人 以上需要108張)牌,每桌需要2-6名玩家才能遊戲。遊戲開始後,按逆時鐘方向按照從莊家開始發牌,莊家發6張,閒家發5張。然後從莊家開始按逆時鐘方向出牌,出完一輪牌最後出牌的玩家補一張牌,進入下一輪,直至有人出完則遊戲結束取勝。如果牌抓完則每人憑手上的牌繼續玩下去。乾瞪眼是較流行的撲克牌遊戲,號稱比鬥地主刺激10倍。2-4人都能玩,打牌過程中,你的牌局命運變化多樣,有可能最後一張牌,讓你從落魄輸家變成最終贏家。乾瞪眼是流行的新玩法,它起源於四川,當時是一群無聊的玩家在玩牌時偶然發明的玩法,然後迅速風靡全國。“乾瞪眼”,顧名思義,就是我能出牌的時候,你不能出牌,讓你的對家乾著急,這麼另類的打法想必大家第一次聽說吧,而在感受這種另類的玩法更是新鮮的事情。撲克(英文:Poker),代指兩種含義:一是指紙牌(playing cards);二是泛指以用紙牌這種遊戲道具來玩的遊戲,稱為撲克遊戲,如德州撲克。一副撲克牌有54張牌,其中52張是正牌,另2張是副牌(大王和小王)。52張正牌又均分為13張一組,並以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種花色表示各組,每組花色的牌包括從1-10(1通常表示為A)以及J、Q、K標示的13張牌,玩法千變萬化,多種玩法。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工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關於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由法國塔羅牌演變而成。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最大的牌,A則是最小的牌。如今將A當成最大、2當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後才開始的。“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明,然後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撲克的由來,源遠流長。人們只知道撲克傳自外國歐洲,其實紙質玩具,起源於中國。遠在古代周朝初,傳說年幼的周成王在宮庭中與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種“削桐葉為圭”的遊戲。那時尚未發明紙張,故以樹葉為玩具。唐、宋時代,中國的祖先發明瞭一種紙牌,既可遊戲,亦可賭博,稱“葉子戲”。又有傳說大將軍韓信為了使士兵減少鄉愁,在軍中發明了一種供娛樂用的紙牌,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上自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均樂此不疲。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紙牌,每副有40張,分4類。牌上圖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清末至民國後,紙牌長約8釐米,寬約2釐米,人們稱紙牌。建國前後,潮汕民間還盛行紙牌賭博,玩法由簡單的排列式而逐漸趨多種多樣,每張紙牌上繪印1至10點的數碼,或繪印上象棋上的“帥、仕、相、車等32字,分紅、青、黑、白4色,共64張,作為排列式賭博。2至4人共賭。
乾瞪眼遊戲用的一副撲克牌,共54張(3個人 以上需要108張)牌,每桌需要2-6名玩家才能遊戲。遊戲開始後,按逆時鐘方向按照從莊家開始發牌,莊家發6張,閒家發5張。然後從莊家開始按逆時鐘方向出牌,出完一輪牌最後出牌的玩家補一張牌,進入下一輪,直至有人出完則遊戲結束取勝。如果牌抓完則每人憑手上的牌繼續玩下去。乾瞪眼是較流行的撲克牌遊戲,號稱比鬥地主刺激10倍。2-4人都能玩,打牌過程中,你的牌局命運變化多樣,有可能最後一張牌,讓你從落魄輸家變成最終贏家。乾瞪眼是流行的新玩法,它起源於四川,當時是一群無聊的玩家在玩牌時偶然發明的玩法,然後迅速風靡全國。“乾瞪眼”,顧名思義,就是我能出牌的時候,你不能出牌,讓你的對家乾著急,這麼另類的打法想必大家第一次聽說吧,而在感受這種另類的玩法更是新鮮的事情。撲克(英文:Poker),代指兩種含義:一是指紙牌(playing cards);二是泛指以用紙牌這種遊戲道具來玩的遊戲,稱為撲克遊戲,如德州撲克。一副撲克牌有54張牌,其中52張是正牌,另2張是副牌(大王和小王)。52張正牌又均分為13張一組,並以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種花色表示各組,每組花色的牌包括從1-10(1通常表示為A)以及J、Q、K標示的13張牌,玩法千變萬化,多種玩法。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工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關於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由法國塔羅牌演變而成。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最大的牌,A則是最小的牌。如今將A當成最大、2當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後才開始的。“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明,然後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撲克的由來,源遠流長。人們只知道撲克傳自外國歐洲,其實紙質玩具,起源於中國。遠在古代周朝初,傳說年幼的周成王在宮庭中與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種“削桐葉為圭”的遊戲。那時尚未發明紙張,故以樹葉為玩具。唐、宋時代,中國的祖先發明瞭一種紙牌,既可遊戲,亦可賭博,稱“葉子戲”。又有傳說大將軍韓信為了使士兵減少鄉愁,在軍中發明了一種供娛樂用的紙牌,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上自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均樂此不疲。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紙牌,每副有40張,分4類。牌上圖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清末至民國後,紙牌長約8釐米,寬約2釐米,人們稱紙牌。建國前後,潮汕民間還盛行紙牌賭博,玩法由簡單的排列式而逐漸趨多種多樣,每張紙牌上繪印1至10點的數碼,或繪印上象棋上的“帥、仕、相、車等32字,分紅、青、黑、白4色,共64張,作為排列式賭博。2至4人共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