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悠閒靜待花開

    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 “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線,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

    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心獨白:

    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的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喬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內心獨白”,雖然也是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作者不時出來指點和解釋。這種內心獨白所展現的意識活動通常屬於較淺的層次,比較連貫和合乎邏輯,語言形式也比“直接內心獨白”正常。

    2、內心分析

    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作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的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普魯斯特的《尋找失去的時間》(一譯《追憶似水年華》)中就大量運用這種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普魯斯特是意識流小說家,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

    3、自由聯想:

    人物的意識流表現不出任何規律和次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4、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複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對這一手法採用最多的意識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

    5、詩化和音樂化:

    意識流小說家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他們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

    伍爾芙的《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則運用了巴赫賦格曲的結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鄧紫棋和張碧晨為什麼會同時看上內心保守的華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