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客69

    人生於天地之間,活著就是信念二字,現在人嘲笑古代人奴性,卻不曉得,保守,規矩,厚道,重情重義的人才是社會穩定的頂樑柱……

    民國初年,很多軍閥招兵時,說招兵優先招募那些山裡的曬得黝黑樸實的人,這種人頭腦簡單,性格厚道,打仗不怕死……而實際上,當時最晚剃髮的就是這群山裡的更加恪守傳統的人……

    民國初年,以革命之名剪辮,響應的人自詡進步,嘲笑那些不肯變通的留辮子的人……

    殊不知三百年前,甲申之變,滿清強迫漢人留辮子時,也是那些性格靈活的嫌頭上熱的人率先剃髮易服,而就是那些不願意剃髮的死守華夏傳統的頑固保守派,才引發了江陰之變……

    保守向來不是貶義詞,除了既得利益者外,懷舊,厚道的人往往固執,守規矩,喜歡穩定,重情義……反倒警惕的是那些過激的進步行為……

    社會的進步是一步步的來的,而不是那些過激的,企圖一勞永逸的進步派,欲速則不達,保守派恰恰是扼制這股過激派的力量……

    要不是保守派力挺,中國漢字可能就被那群自以為是的進步派毀掉了……社會需要保守派,也需要進步派,這兩方面力量缺一不可……

    不要以為保守派,就一味嘲笑……大英帝國就是保守中慢慢進步革新,成為世界霸主,而法國多次國際運動,社會局勢反而動盪不堪……

    而民國初年,那些受過舊教育計程車大夫,恪守傳統,甚至繼續留起辮子的人,也未必想傳說那樣不堪……

    他們帶著辮子生活了半輩子,留辮子已經不會對他們利益有任何好處的情況下,執著守護著他們的理念,這無疑是應該尊重的……

    有名的是張勳,這是個大軍閥,但有舊時代士大夫的氣節,一生效忠大清,民國時代也不肯剃髮,最後甚至擁護溥儀復辟,天真的以為可以光復大清朝,成為大清朝的中興之臣……當然最後成為歷史笑柄了……

    還有一個堅持留辮子的名人叫,辜鴻銘,據說好像是個大學教授,懂好幾個國家語言,小時候受西方教育長大,誰知道長大後變成一個推崇儒家,反對新文化的落後分子,真有點“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感覺……

    另外民國時代,你看到一個留辮子的人,多少這個人是比較厚道,保守的,儘管可能有點偏激,因為留辮子在民國真是一點用也沒有……純屬於情懷……

    實際上民國時代留辮子的男人大有人在,尤其是在鄉下,甚至解放初年,都有前半個光頭,後半頭散發的老年男子……

    這群人還是非常保守,守護中國傳統的,雖然很多傳統是那樣的不合時宜……

  • 2 # 人類文明史鑑

    奴才做久了,你根本不知道做人是什麼滋味兒,而且對於做人也會很排斥,甚至出現很多極端的做法,以維護自己的奴隸地位。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國民政府就提出了很多剪辮子的政策,在各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在當時能夠真正響應號召的國民其實很少,大部分人都處於一種中立或者是反感的狀態。

    只不過是懾於政府的壓力,被迫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但是依然有社會上的大量人口和民眾反感自己的辮子被剪掉。對於他們來講,華人留辮子都已經是幾百年的事了,早已經是一個固化的社會傳統傳統不能夠輕易廢棄,甚至還有人把保護辮子看作是保護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而且在剪辮子這個問題上,除了人們內心一時無法接受之外,還有社會上的大量對於剪辮子的武裝反抗。

    在1912年,山東地區就出現了一個極端現象,那就是山東的一個民間團體,在自己的村口設立一個檢查點,凡是剪辮子的人全部斬首。導致四十幾條人命被如此糟蹋,當時的山東地區迅速組織武裝力量,對這二十幾個暴徒進行圍剿。為首幾個判處公開處斬的刑罰,以震懾社會毒瘤以及其殘暴勢力對於當時革命的無理反撲。

    當然,國民政府剛開始對於辮子的強行剪除,以及這種對於剪辮子的人進行屠殺迫害的現象都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但是等到國民政府的統治基本穩定以後,國民政府更改了對於辮子的強行減除的條令,而是本著自願決定的原則。由此,當時的社會也有很多人依然保留了辮子。

    在1928年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北平依然有四千多人留著自己的辮子。而且社會上一些人也見怪不怪了。不過話說回來,其實腦袋上的辮子剪掉很容易,就拿一個大剪刀咔嚓一下就完事兒了,但是心裡頭的那個辮子可不是那麼容易剪除的。

    對於傳統的抱殘守缺,拒絕於國際社會的接觸合作。這種心理上的辮子即便現在也廣泛存在,只要心裡頭還留著這個辮子,在某些人的骨子裡就依然會有天朝上國的幻想。就依然會有天下與我為敵,而只有自身是社會唯一正義的狂想。

  • 3 # 只記今朝

    清朝滅亡後,新成立的民國政府曾廣泛號召國民改變封建專制社會的種種陋習。其中,剪掉頭上那條不倫不類的大辮子稱得上是當時的重頭戲。

    但有意思的是,剪辮子雖然是件好事,可卻讓不少人覺得如喪考妣,甚至出現了辮子被剪後人也跟著自尋短見的情況。結果導致部分地區剪辮子推行的很不順利,甚至到民國三十幾年時,仍有部分地區存在大量留辮子的人。

    其實那些人之所以在清朝滅亡後仍不願意剪辮子,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一、傳統思想在頭腦中根深蒂固

    中國長期以來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而儒家思想又特別強調“孝”。而“孝”與“不孝”的眾多評判標準中,有一條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按照這條標準,頭髮也是從孃胎裡帶出來的,如果隨隨便便就剃掉,那就是將故意損毀父母的恩賜,是最大的不孝。

    因此在清兵入關後要求剃髮留辮子時,有不少忠直之士寧願死,也不願剃髮,為的就是守住這條“孝”的標準。

    後來雖然剃髮留辮子已成為既成事實,但架不住廣大群眾“搞變通”,結果隨著時間流逝,人們留的頭髮也越來越多,與清初時的“金錢鼠尾”形成明顯對比。

    隨著頭髮又開始多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這一標準又開始盛行起來。所以即使清朝滅亡,但儒家傳統思想還在大部分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讓他們剪辮子就變得跟要他們命一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無它,只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的人們不想成為“不孝之人”罷了。

    二、對改朝換代存在戒心,擔心清王朝“捲土重來”

    對近代歷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清王朝是因為辛亥革命而滅亡的。而這場革命雖是由代表民主共和的革命黨人發起的,但最終奪取政權的卻是崇尚封建專制的袁世凱。

    雖然孫中山、黃興等革命家曾在起義前不遺餘力地向華人宣傳新的思想和文化,使部分民眾開始覺醒,意識到推翻腐朽留後的清王朝的必要性。但由於革命黨人在當時力量並不強大,因此影響範圍有限,所以大多數普通人對於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的並不深。

    結果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不得不依靠封建勢力內部的反對力量來實現政權更替。雖然建立了共和政府,但在各方面都保留了嚴重的封建殘餘。這讓老百姓在思想上沒有緩過勁來,覺得與之前相比基本就是“換湯不換藥”。

    而自從共和政府建立以來,部分前清遺老併為死心,明裡暗裡的各種復辟活動接連不斷。這讓老百姓們在心裡對清王朝或多或少還有一些畏懼,擔心它哪天又死灰復燃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願意持觀望態度,生怕剪了辮子後清王朝又成功復辟,那麼倒黴的將是自己。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嚴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所幸在共和國建立後,初期雖有兩次復辟事件,但都是短暫的鬧劇,並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成功。歸根到底,這是民主共和思想逐漸深入人心的表現,所以要想讓人們徹底剪掉辮子,關鍵還得在思想教育上多下功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蘇省高速公路超速20/%不到怎麼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