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想象豐富。聽見喜鵲阿姨“鵲!鵲!鵲!”喜鵲弟弟“鵲,鵲,鵲…...”“我"想象那是喜鵲阿姨在教拼音字母"a, o ,e",喜鵲弟弟跟著學;聽見喜鵲阿姨“鵲!鵲鵲鵲?”喜鵲弟弟“鵲!鵲鵲!鵲鵲鵲!”“我”想象那是喜鵲母子看日出時的快樂對話:“看!那是什麼?”“媽媽,那是太陽!太陽昇上來了!”“我”從喜鵲簡單的叫聲中,聽出了語調的豐富變化,由此展開想象,與喜鵲進行心靈的交流。課文透過擬人化的敘述和描寫,賦予喜鵲以靈性和情感,營造了一個純真、美好的童話世界。“學拼音"和“看日出”這兩部分,都是先寫看到的,再寫聽到的,最後寫想到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絡十分緊密。
《楓樹上的喜鵲》是二年級語文下冊部編教材第四單元課文第九課。
這是一篇想象豐富、充滿童趣的散文。“我”喜歡站在渡口邊的楓樹底下看喜鵲的窩,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教喜鵲弟弟學習、遊戲,“我” 為懂得他們的語言交流而感到高興。表達了“我”對喜鵲一家的喜愛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
全文共13個自然段,敘述線索清晰,情節簡單。第一至四自然段主要講“我”喜歡楓樹上的喜鵲,這部分4次直接寫到“我喜歡”:渡口旁像綠色太陽傘的楓樹,我喜歡;楓樹上喜鵲的窩,我喜歡;站在楓樹下看喜鵲的窩,我喜歡;窩裡有六隻小喜鵲了,我喜歡。第五至十二自然段講“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教喜鵲弟弟唱歌遊戲、學拼音,認識太陽,描述了“我”與喜鵲一家的共鳴共語。第十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話,直抒胸臆,表達了“我”快樂的心情。
課文想象豐富。聽見喜鵲阿姨“鵲!鵲!鵲!”喜鵲弟弟“鵲,鵲,鵲…...”“我"想象那是喜鵲阿姨在教拼音字母"a, o ,e",喜鵲弟弟跟著學;聽見喜鵲阿姨“鵲!鵲鵲鵲?”喜鵲弟弟“鵲!鵲鵲!鵲鵲鵲!”“我”想象那是喜鵲母子看日出時的快樂對話:“看!那是什麼?”“媽媽,那是太陽!太陽昇上來了!”“我”從喜鵲簡單的叫聲中,聽出了語調的豐富變化,由此展開想象,與喜鵲進行心靈的交流。課文透過擬人化的敘述和描寫,賦予喜鵲以靈性和情感,營造了一個純真、美好的童話世界。“學拼音"和“看日出”這兩部分,都是先寫看到的,再寫聽到的,最後寫想到的,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絡十分緊密。
課文多次運用反覆的手法。在第一至四自然段,反覆說“我喜歡”“像童話書裡那樣,在心中稱呼…...等,強調“我"對喜鵲的喜愛。在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反覆說“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反覆說“我懂得”,強調“我" 懂得喜鵲的行為和語言。這種間隔的反覆,形成了一種往復迴環的節奏美。課文還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第一自然段“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綠色太陽傘, 一直開啟著”,把楓樹比作一把一直開啟的綠色太陽傘,突出了楓樹高大、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特點,還賦予它以人的情感——一直不辭辛苦地為渡口上的人們和住在樹上的喜鵲遮蔽烈日,抵擋風雨。第五自然段“我看見喜鵲阿姨站在窩邊,一會兒教喜鵲弟弟唱歌,一會兒教他們做遊戲,一會兒教他們學自已發明的拼音字母...…”運用排比的句式,採用擬人的手法,透過人格化的動詞“教,唱歌、做遊戲、學、發明”,表現“我"對喜鵲一家的喜歡。
課文采用第一人稱,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把讀者帶到村裡渡口旁的大楓樹下,聽喜鵲阿姨教喜鵲弟弟學自己發明的拼音字母…...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課文語言質樸、自然,以兒童的口吻敘事抒情,充滿童真和稚趣。如,“我很喜歡它。”“我喜歡極了。”“我真是喜歡極了。”“喜鵲弟弟長得真快,好極了。”“我真高興啊!”在平淡樸實的文字中飽含真情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