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一心致光明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心學是一門教人如何找到心中光明的學問。只是口訣常人太難做到,但王陽明說過,今日用功如此便如此,明日接著再用功就可以。只要走在正確的大道上,識得一段便走一段,走到歧路時,問了再走,終究走出一片光明!

  • 2 # 陳國

    (一) 對心學的二點基本理解

    1、心學的起點

    王陽明一生寫過許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作範文的有三篇,其中有兩篇是被貶貴州時所作。在《象祠記》一文中,闡述了“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發出“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龍場悟道,是指王陽明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髮配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彷彿由“天堂”墜入“地獄”。在他萬念俱灰的絕望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希望的曙光。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跳出了“以經解經”的圈子,走上了獨立思考、探索人生的解脫之路。思考了七天七夜,仍未有結果。後大病一場,他發現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對的。

    所以說,陽明的心學,是在“感悟”引發的思考中產生的。

    2、心學的核心思想

    王學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他認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體。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得學而能的本然。

    這種“良知”與萬物同體,即“天人合一”。正是這種“良知”,才感召人們去追求那種,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的聖人境界。

    他提出“致良知”是為聖的內在可能性,要求人們自覺地做到“知行合一”。

    他還提出,“人若復得良知,就可以達到,與天地萬物同體超然自然自樂的人生境界 ”。這種體驗哲學可以說是體驗美學。

    他強調透過審美體驗,去把握那種具有永恆性“至樂”的聖人境界。這種境界與“七情六慾”的感觀之樂不同,是一種以 “ 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的聖人之樂。

    (二) 對心學的二點基本評價

    l、值得肯定的

    心學能夠跳出經學圈,以自己人生的切身體驗與長期思考的思想碰撞後而產生。所以心學的形成,背景是樸實無華的、接地氣的;心學的核心內容,能夠以心立言,以心為本體,這個在哲學史上可稱得上心學;審美體驗的哲學觀,給人以開創性思維研究哲學帶來影響。

    2、值得探討的

    從心學核心思想體系的傾向性來看,與儒家的“仁愛”思想是相通一氣的。比如,“良知”一說,其實質與儒家的“性本善”沒有什麼不同;“致良知”與儒家的“克己復禮”沒有什麼不同;這樣作為獨立的哲學流派來說,未免有換湯不換藥之嫌。

    審美體驗也許是一種有新意的哲學觀。但這種過分強調超脫境界審美體驗之說,與現實的距離太遠,給人的感覺簡直是水中撈月,只能是理想化的、不可獲得的審美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二百個字內描述一下你的家鄉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