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小馬哥談文史

    “自元、明以來,始與西方諸國有對等之交際,而中國歷史亦植身於世界各國之列也”,大陸之歷史因而變為海洋之歷史,海洋之交通則為最大之關鍵。(參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近鄰。明朝政府於1371年(洪武四年)與日本建立了邦交關係。洪武后期明廷以為胡惟庸“欲借日本為助”謀逆,朱元璋“怒日本特盛,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兩國又恢復了邦交。

    朱明建國之初,中日兩國的貿易來往十分興盛。這種交往對雙方都有利。與此同時,日本九州等地的諸侯糾集一些武士、浪人、商人,經常在中國沿海搶刼商船,殺掠居民,進行武裝走私,侵犯中國領土。從遼東經山東到廣東的漫長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在在出沒”,“乘間輒傅岸剽掠,沿海居民苦患之”。為此,朱元璋曾數次派遣使者赴日,勸告其國王阻止倭寇的刼掠行徑,但皆“不得要領”。於是,明廷便大力加強海防,築城列寨,增置衛所,添造戰船,增派戍兵。所以洪武年間倭寇未釀成大患。

    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到明世宗嘉靖年間又猖獗起來。當時日本進入戰國時期,分裂為許多諸侯國,各國爭著與中國通商,但又受到“朝貢”貿易的限制。明朝政府為了防止倭寇假冒日本使臣與商人,就實行勘合貿易制。日本商船來中國須持朝廷頒發的“勘合”,即憑證,才准許貿易。永樂初詔告日本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船止二艘”,不得攜帶軍器。到宣德初,始放寬到“人毋過三百,舟毋過三艘”。明廷對中日貿易的限制難以滿足日本各國的要求,於是就在中國沿海用武力搶掠,形成了比明朝初年更為嚴重的倭患。

    明朝中葉之後,國勢日益衰落。嘉靖時海防廢壞,倭寇“剽掠輒得志,益無所忌”,倭患愈益嚴重。中國海盜與倭寇相勾結是嘉靖年間倭患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海盜熟悉當地情況,倭寇才得以深入內地。如侵掠漳州時,“凡有名士大夫及巨室,悉素知之。拘繫一大寺中,命以金帛贖身,各限以數。不如數者,腰斬鋸解之”。又如倭寇在崑山“分掠村鎮,殺人萬計”,“燒房屋二萬餘間”,“各鄉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內房屋十去八九,男婦十失四五”。

    嘉靖末年,明朝將領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在粵、閩、浙的御倭戰役中率領軍民,屢次擊敗倭寇。大小八十餘戰,殺倭萬餘人,基本上蕩平了倭患。

  • 2 # 貌似神的男人

    明朝時期對外交流最主要,應該最有名鄭和七次下西洋了,最遠一次貌似到達了非洲東海岸,也派遣了吏部封驗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爾罕,吐魯番,火州等國,只不過明仁宗繼位後,朝中一些大臣認為下西洋太過浪費,而且效益不大就停止了下西洋活動,後面明憲宗年間有太監曾經也提議再次下西洋,當時明憲宗也心動了,可惜由於劉大夏的一批官員認為下西洋是一項弊政,所以將以前出使的海圖藏了起來,對外宣稱已經燒燬,多次搜尋無果的狀態下,最終還是對再次下西洋作罷,直到明穆宗元年,明朝倭寇逐漸平息,當時朝廷有鑑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正常化,而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逐漸形成的世界貿易體系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會和女生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