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牽住夕陽的手
-
2 # 滄海92959451
可能答非所問啊!斗膽得白兩句,談不上什麼‘核心’,老人養老確實面臨很多問題,社會、家庭都得關注才能解決,在漸漸變老的過程中,老人也得循序漸進地改變自己的認知,兒女不可能整天圍著你們轉,他們也有兒孫,有得兒女身體還不如自己的父母呢!不能太有依賴性;遇到老人雙方都臥床不起,要改變世俗偏見的眼光,最好是送養老機構去,飲食、起居、醫療哪裡的服務是一條龍的。
-
3 # w9331平安吉祥
美於父母養老的核心問題
人到老年,最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在外要經常打電話向老人報平安,古人言,母走千里兒不愁,兒走千里母擔憂,作為子女一定要把孝道盡到,傳承五千的文明傳統,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問題,在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的時侯,子女們最重要的是1,每時每刻須有守護者,
2,須要給老人定時清潔,必要時還需餵飯。
3,專人護理,給老人們一個晚年的回抱。
-
4 # 辛銀玉
我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我認為現在的兒女只要不麻煩父母、不嫌棄父母就算不錯的了,孝順父母那只是極少數人有可能做到事,不給進養老錢也不是什麼大事。老人只能靠自己養老,夫妻同在時能互相照顧比什麼都好,剩一人時有條件的請一個保姆或進養老院都可以,就怕夫妻兩人不能互相照顧,一人有病另一人不管就慘了。所以我還是建議國家出臺安樂死政策,人在不能自理深受病痛折磨時又沒有兒女照顧還沒有錢治療時自願實行安樂死,既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也減少了兒女的負擔還為國家儉省了金錢不用為他們開養老金了,更為醫院騰出來床位,一舉多得,何苦而不為之?
-
5 # 雲說養老
個人認為核心問題有兩個方面吧,一是生活照料,二是情感需求吧。一是物質上的,一是精神上,兩者都不可或缺。當然首先是物質上的需求,譬如吃穿用的,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礎的,但是衣食住行的問題,現在絕大部分老年人都能獲得滿足,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基本生活保障一般不成問題。
但是,為什麼是生活照料,而不是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呢,就是老年人在能夠自理的情況下,基本物質生活都可以自己滿足,或者家屬供給,或者城市老年人從市場上獲得需求的滿足。但是在生活不能自理,通俗的說就是自己不能夠照顧自己的情況下,就需要別人來滿足,這個別人包括很多是家屬,譬如配偶即老伴,子女、孫子女、其他親屬,也包括保姆,還包括從市場上聘請的護工,養老院的老人是機構的服務人員。這個照料需求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的滿足,老年人還有一個更大的需求,就是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因為老年人隨著體能的衰弱,對醫藥的需求更重要,更迫切。你到一個老人家調查,你會發現藥不離手,每餐飯前例行公事就是吃藥,包括降血壓藥以及其他治療慢性病的藥物。
因此,在他們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的時候,就涉及另一個話題就是陪伴的需求,精神層面的,情感寄託的需求,一般年紀大了之後,對情感的需求更大更強烈,總是希望子女陪伴在身邊,能夠經常看到子女孫子女。但現代社會好多獨身子女家庭,子女很多時候顧此失彼,子女工作地點和原始家庭都不在一個城市,甚至是跨國、誇大洲,對於少子女和獨身子女的老人,一旦子女不在身邊,精神慰藉的需求很難滿足,尤其是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其老年人情感慰藉和滿足是個很大的問題,老人情感陪伴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如果老人和子女長期不交流,不接觸,情感會淡漠,會陌生。很多時候,人老了,心理對孩子的印象和記憶,可能還停留在孩子的小時候,或者孩子依賴陪伴自己的時候。子女長大成人後,一般有自己的家庭,很多會忽視老人的這種情感需求,住在一起生活習慣的也不同,都導致老年人獨居、空巢相當普遍。一旦獨居和空巢,老人的物質生活照料需求滿足方式比較多樣,但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卻很難獲取,子女遠在他鄉,摸不著,夠不著,如何慰藉。因此,如何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讓老人隨時能看到子女,有子女陪伴和聊天,又能使老人不離開的自己的熟悉環境,即在老家養老確實是目前比較棘手的問題。
-
6 # 對付鬧吧123
父母養老的核心問題是在老人有病或失能時應該怎麼辦?老人有病,需要人攙扶看病,子女在跟前好辦,子女如果不在身邊,就比較困難了。如果夫婦有一方健康還將就。住院後的照顧護理,如果子女多還好,如果子女少,或子女不在身邊就比較困難了。老人失能不能自理後,更是困難。若靠子女照顧,子女就得捨棄自己的家庭生活,而且,有的子女自己已經是身體不好的老人了。老人一般都不愛請保姆,嫌不方便且花錢。也不願意去養老院,怕社會影響不好。這樣,老人居家養老成了主流。現在醫療條件好,老人活八九十歲很平常,六七十歲的子女照顧八九十歲的父母情況司空見慣。現在六七十歲的老人很悲慘,她們上管年邁的父母,下給忙碌的子女照看孩子。而自己一旦有病,不敢告訴忙碌的子女,老伴兒倆相依為命。這一代人啊,好可憐,欲哭無淚啊!
回覆列表
關於父母養老的問題,根據我跟個人的經歷認為,核心問題應該是有兒女經常陪伴老人。
人老了,很希望自己的子女常在身邊陪著說說話。哪怕是吃的再不好,穿的再不好,父母都不會有怨言,但是,每次子女回家看望父母,走的時候父母總是那種戀戀不捨的眼神看著子女。
我父母都在世時還好點,無論是誰,每次回家看望父母,走時父母還不是那麼牽掛。
父親去世,剩下母親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剛開始還可以,每次去看母親,陪母親住上十天半月的,說走就走,母親也不說啥。倆仨年之後,每次去陪母親住上半個月,幫母親幹一些家務活。然後準備離開時,母親總是說多住幾天吧。實在沒辦法,自己家裡也需要照顧,勉強安慰好母親,走出家門。每次母親都要站在村口,目送到看不見為止。
父親去世4年後,大姐從外地回家,陪伴母親,從此,母親身邊再沒有離開過陪伴的人。
白天有時嫂子也會來家裡陪母親說話,幫著幹一些家務活。晚上有我大姐陪著。
母親在世最後2年是我二姐24小時陪伴。白天家裡人就比較多一些。二姐在一個村子,所以,到了吃飯的時候,姐夫和孫子也在一起吃飯。鄰居們也經常在家裡玩麻將或者聊天。母親白天不缺說話的人。晚上二姐跟孫女一起陪母親,有時我們都會去了,家裡很熱鬧。就這樣,我母親還是總希望我弟,弟媳回家後能在家裡多住一晚上。每次弟弟回家看母親,臨走的時候,母親都要問,你啥時候回來。
我二姐經常說我母親,你娃還沒有走,就問啥時候回來,叫他不上班了,就在家裡陪你吧。
聽到這些話,母親總是笑笑說,上班要緊,但是總希望兒子能多陪一會兒。
最後一年,我母親走路不太方便了,走幾步就要休息。我哥在廠裡給做了一個平板車,每次母親想出去看看,就坐在車上,讓人推著出去溜達一會兒。
也許是我母親晚年經常有人陪著說話,有人給做飯幹家務,有我弟經常帶出去旅遊,心情比較好的緣故,晚年身體的毛病都沒有了。臨終時是安詳地睡過去的。
所以,我認為父母養老的核心問題不是子女給多少錢,給住多麼豪華的房子,給買多麼高檔的衣服,而是陪伴,是每天陪著父母說話,讓父母不感到孤獨、寂寞。
寧夏知名作家郭文斌老師曾經說,孝順父母,首先是順。即順著父母的心意。其次才是孝。對父母最大的孝是陪伴。
總之,父母晚年,子女們給父母養老,不要用錢砸,能陪伴就不要把父母送養老院。有時間多陪陪父母,不要讓父母在孤獨與寂寞中告別人生。
你說是不是應該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