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121435434

      陸游  溪上作  落日溪邊杖白頭,破裘不補冷颼颼。戇愚酷信紙上語,老病猶先天下憂。  末俗陵遲稀獨立,斯文崩壞欲橫流。紹興人物嗟誰在?空記當年接俊遊。  其二  傴僂溪頭白髮翁,暮年心事一枝筇。山銜落日青橫野,鴉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東山七月猶關念,未忍沉浮酒盞中。  《溪上作二首》是陸游暮年在山陰時所作。其時,詩人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壯志未酬,死有餘憾,這是此詩的基調。這類感情在自古文人雖也時有所表現,但是,象陸游這樣執著,這樣念念不忘的,卻不多見。  在第一首中,詩人用感傷的筆調,描寫自己老病交加,痛惜風俗敗壞,並嗟嘆昔日的好友如今都已煙消雲散,相繼作古,無人可共功業。同時,詩人更表達了自己那種處亂世而獨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品格。  時當落日,冷風颼颼,詩人身披破裘,拄杖溪邊,臨風獨立,無窮感慨,都上心頭。這是首聯所描繪的境界。“杖白頭”可見他的老病,“破裘不補”則表明他的貧窮落拓。頷聯緊承上文,對自己真正心事作了表述。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為秉性戇直,堅信前賢前者的訓誡,百折不回。 “戇愚”,喻自己通道之篤,不為時俗所轉移;“酷信”,則見守道之堅,之死靡它。此時南宋朝廷不思振作,官僚士子歌舞湖山,舉國都在沉醉之中,詩人雖是既老且病,卻是舉世皆醉我獨醒,先天下之憂而憂。讀著著兩聯中所創造的形象以及表達的思想,和杜甫頗有相似之處。  頸聯轉入對世事的描寫,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志事。“末俗”,指衰世的風俗人情。“陵遲”,即衰替敗壞。“斯文”,語本《論語》所載孔子之語:“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這裡指列聖相傳之道。“橫流”,“滄海橫流”的簡稱,喻天下大亂。這句意思是說,世衰道弊,天下行將大亂,不禁想起昔日的故人。“紹興人物”,指當年與陸游志同道合、共圖恢復的友朋故舊。“俊遊”,即指“紹興人物”。然而,時光流逝,老成凋謝,如今有誰還在世呢?“嗟誰在”、“空記當年”,透露出了無限的沉痛與感嘆。  第二首,自己雖值暮年,仍然有心國家,不改初衷。傴僂,駝背貌。筇,竹杖。“暮年”句看似平淡,實則頗有含意。傴僂溪頭的支筇老叟,理當頤養天年,沒有什麼心事。“暮年心事”與“一枝筇”並列,語句的背後蘊涵著多少牢騷與感慨。烈士暮年,憂思難泯,壯志未已。這正是此句的含意所在。第二聯移情於景。山街落日,野曠天低。鴉起平沙,黑壓壓一片,蔽空而至。這一景物描寫塗上了很濃的主觀色彩,是烈士暮年眼中的蕭索之境。到第三聯,詩人筆鋒一轉,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暮年的心事。意謂:今日之天下,可憂之事知多少,而自己只是一介書生,雖有耿耿孤忠,卻無地自效。不過,我人雖在野,軍國大事疾苦仍然縈繞於心,又怎能浮沉酒盞中,對此不聞不問呢?《東山》、《七月》,是《詩經·豳風》中的兩篇詩名。前者是講周公東征後歸途思鄉的情緒以及勝利返回的喜悅,此用來代指宋朝為收復失土而對金國用兵的故事;後者是寫西周時期農夫們一年的勞作活動,此用來代指當時的國計民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廠脫銷方法工藝全流程有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