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表裡如一善良

    生普工藝開始的記錄如下:

    最早記錄始於唐代。1382年、1664年都有記載。

    關於普洱茶,目前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唐代《蠻書》。“無採造法”,沒有具體的方法,和一些調料,如辣椒、姜等熬製在一起吃,直到現在還可以在雲南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看到涼拌茶這道菜。真正出現普洱茶製作工藝的準確年代是在光緒年間的《普洱府志》裡。

    在1382年,明代關於普洱茶的記載也是沒有系統的製作方式,“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瀹作草氣,差勝飲水耳”,在當時明代駐軍的眼中,普洱茶就只是比喝水稍好一點。

    1664年,《物理小識》記載的“蒸而成團”,已經是明確的工藝,“團”所指的是緊壓的物塊,包括餅、沱等都屬於“團”。

    再過了接近100年,在歷史的記載中可以發現,炒茶工藝已經出現,且普洱茶的名稱在1825年已經出現在了正史的記載中,阮福的《普洱茶記》寫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

    經歷了200年,從“蒸而成團”到“蒸炒並存”的階段。再經過大概100年的時間,出現了和現在非常接近的加工工藝,炒後變軟,然後揉茶,晾乾即得毛茶,就是初製茶。1939 年李拂一所著的《佛海茶業概況》,已經把普洱茶的初製茶的工藝說得非常清晰:“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蓆上反覆搓揉成茶,曬乾或晾乾即得,是為初製茶”,我們也發現了當時所說的潑水茶。

    實際上,普洱茶的製作歷史非常短,真正成熟的普洱茶製造工藝,從時間上來說,也就是和存茶的歷史非常接近。 1950年,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成立,部隊進駐後把下屬的所有茶廠,全部統一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50年代統一了加工工藝之後,就分為初制和精製兩個部分,延續至今的普洱茶工藝,加工流程大致包括殺青、揉捻、日光乾燥、精製分級、拼配蒸壓成型五個環節。

    初制方法為每次取鮮葉2~2.5千克置鐵鍋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條,曬乾後即成毛茶,亦稱散茶,就是現在的雲南曬青毛茶,當時叫“滇青”;複製包括毛茶精製和蒸揉二部分,精製是毛茶經篩、簸、撿,剔去片、梗、茶末,進行分級。

    總體來說,與其他茶類相比,普洱茶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目前能找到的專業級別的資料記載,是1950年出版的由黃崇燾先生所著的《製茶學》。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內容。首先雲南緊壓茶的製造是被單獨列為一個章節的,在第30章,共分為四節,即毛茶的製造、沱茶的製造、圓茶的製造和藏銷緊茶的製造。那麼在1950年,雲南普洱茶到底是怎樣的製造工藝?

    毛茶的製造,和1950年統一的工藝是一致的,即殺青→揉捻→乾燥的過程。必須注意的是殺青時的鍋溫,鍋要燒到發紅時再投葉,這就是當時的殺青工藝。沱茶的製造,像目前沿用的,包括勐海、下關、鳳慶的沱茶工藝和配方,都和原有資料記載的很接近。圓茶七子餅的製造,由青毛茶作為原料蒸壓,和現在完全一致。特別提出的是,50年代以前,年產量2000餘擔,而鎮越縣(易武)佔了1500 擔,四分之三的茶葉是鎮越縣生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費用管理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