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20767350508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是:絕對優勢理論、相對優勢理論或比較優勢理論、H-O-S模型。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即是各個國家分別從事有利於改善商品交換條件的專業化生產,透過國際交換,以改進各國收入和福利。比較優勢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國家之間在需求、供給方面具有不同的函式特徵。國與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即專業化生產可以發展不同的技術。因而即使是相同的勞動力,各國的生產函式也不相同,從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出現分化,各司其職。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S,Eli Heckscher-Bertil Ohin-Paul Semuelson)模型是一個兩國、兩商品、兩資源稟賦的模型。它最主要的前提假設是以下這麼幾點:

    1)生產要素是同質的、或者說生產的技術水平是相同的,因而產品的生產函式是相同的。2)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3)符合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的前提假設。4)生產要素完全利用。5)各國的生產要素不同,因而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一般來說的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

    H-O-S理論的主要結論是:某一個國家主要出口那種本國所具有的相對豐裕和廉價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同時進口那種本土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出的產品。

    然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剔夫早在1953年根據美國1947年的統計資料發現,美國進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出口產品的資本/勞動比率。這就是說,美國作為一個資本富裕的發達國家出口勞力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與H-O-S的理論預測不符,被稱為“里昂剔夫之謎”。里昂剔夫的發現徹底推翻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實證基礎。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了新國際貿易理論,超越了諸如H-O-S model之類的強調稟賦的傳統國際貿易模型。

    其中比較著名的理論有:《高階宏觀經濟理論》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Romer提出知識資本理論,盧卡斯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經濟學家斯托齊(1988)還提出這樣的觀點:不能夠積極學習新技術與新管理方法的技術停滯部門會導致國家經濟陷入“非增長陷阱”。

    在考慮到行業內部貿易特徵與演化的路徑依賴性、FDI(外國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專利許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人口素質等複雜因素的情況下,新國際貿易理論引進了人力資本、技術進步、規模內部與外部的效應、不完全競爭、跨國資本等新變數。新的理論是從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經濟靜態分析轉變為經濟動態分析。,強調了戰略性國際貿易政策的作用。

    傳統的國家貿易理論認為國際間的自由競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源泉。主流則是依賴這種傳統理論不斷鼓吹貿易自由化對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聽到的詞語——“雙贏”,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則引入內生經濟理論,得出的結論是非完全競爭才是真正的國家競爭優勢的來源。新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提高了資本租金或投資回報,長期說來資本積累的分化愈加嚴重,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富國越來越富,資本密集型進口的國家則會由富變窮。這種情況的典型例證就是北美與南美之間的歷史演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消費行為制定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