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倪廊珂跛墤

    雲南雲南的米線分為兩種: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工藝複雜,生產週期長。特點: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傳統的製作方法。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為“幹漿米線”。幹漿米線還可以曬乾後即為“幹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食用時,再蒸煮漲發。幹漿米線筋骨硬,咬口,線長,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宋代製作的“米纜”就是後一種“幹漿米線”。直到現在,在廣東、廣西等叫做“米粉”“粉幹”的都是這種米線。    這些年在全國各地都有一些雲南人開的過橋米線餐館,但是因為“酸漿米線”的生產較為複雜,需要的裝置也較大型,這些餐館只能採用“幹漿米線”。這倒不是糊弄顧客,就是在雲南,過橋米線的發源地——紅河州一帶也是喜歡幹漿而不喜歡酸漿。昆明的酸漿米線是用工廠規模來生產的。    過橋米線的各種來源傳說大家應該都知道,傳說歸傳說,真正過橋米線的出現是受北方“涮鍋子”的啟發而產生的,這是雲南和北方飲食文化交流產下的一個“混血兒”    過橋米線的關鍵是在於一碗湯,這碗湯的做法很講究,原料除了豬骨頭外,必須要用兩隻壯母雞,一隻老鴨子。有人說了,我用三隻壯母雞、兩隻老鴨子不行嗎?是不行!這是多年來廚師積累下來的經驗,這樣燒出來的湯才鮮,而且一定是老鴨子!    雞鴨都要現時宰殺,而且要把雞血留著,等到用猛火把豬骨和雞鴨煮上四五個小時後,把湯裡的所有東西撈出來,把雞血擠成碎塊放進湯裡,不停攪動,這時雞血會把湯裡的雜質凝在一起,湯從乳白色變得清澈透亮。撈出沉澱物後再把豬骨放進去,用小火再慢慢燉一兩個小時。    這一道工序現在的過橋米線餐廳一般都不用了,為了保證讓顧客看到自己的湯的確是豬骨和雞燉出來的,(好些湯裡也不用老鴨子了,都用清一色的養雞場出產的飼料雞)湯的顏色故意要保持乳白色。要是乳白色色度不夠,把一筒“餌塊”(也是雲南一種用大米制成的食品)丟到湯裡,要多白就有多白。咦,說漏嘴了,這是時下烹飪的秘訣之一呀!    現在有一些做過橋米線的以為湯裡面煮的東西越多,味道就也好,什麼魚肉、火腿都放進去煮,這是不懂烹飪的人乾的,五味調和,就是要“調”,不是一鍋燴,這樣煮出來的湯失去了過橋米線鮮香、爽口的特點。    湯說完了來說配料。過橋米線裡的雞肉塊不是象現在通行的切出來就可以放進湯裡,必須用少量的鹽、五香粉等佐料拌勻後醃一下才可以裝到盤子裡。如果用豬腰、肚片作配料,還得把這兩樣放入開水鍋裡面氽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去除腥味呀。    把雞肉、脊肉片、豬腰片等等葷菜裝入盤子後,就得準備素菜了。正宗過橋米線裡有一個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草芽。好些人以為這是雲南特有的蔬菜,不過風之末端告訴你,這玩藝兒經過本人認真考證,今天第一次向大家披露這個學術成果:草芽——就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那首有名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裡面的“蘆芽”!因為:它和另一種雲南人現在還吃的野菜——蔞蒿是共生的。    蘆芽、蔞蒿,這些野生蔬菜,美味呀!只是蘆芽極難保鮮,過去只有紅河州的過橋米線可以用,現在因為運輸的發達,昆明的過橋米線裡也有了,但外省的朋友就不容易吃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地方的絲繡最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