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這口鐘可是來歷不凡呢!它可是按照上天賜給的神鍾仿照而成的。據說一年大雨過後,寒山寺門前的河邊,漂來一口古鐘,鍾在水中隨著波浪起伏,撞在石巖上,發出悅耳的聲響。和尚們認為,寺中正缺一口大鐘,此乃天賜神鍾。於是,大家一起動手,想把它打撈上來。這件事,驚動了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他倆一起來到河邊觀看,只見一口大鐘擱淺在河灘上,雖經眾人用力拉曳,卻紋絲不動。拾得拿著一根青竹,跳進鍾裡,用竹一撐,鍾果然向深水處漂去。說來奇怪,鍾到了深水處,便順流而下,飛速漂去。
拾得坐在鍾裡,漂洋過海,來到一處陌生的地方。當地人發現漂來一位中國和尚,便熱情地接待他。拾得同人們一起將鍾打撈上岸,掛在村中,將青竹竿插在田裡,不久長成了竹林。拾得就在此繼續修行,每天撞鐘敬佛。寒山見拾得一去不返,非常思念。後不久,他耳邊忽然響起低沉的鐘聲,他細加辨聽,發現就是那口神鐘的聲音,高興萬分。
於是,他叫僧徒們外出化緣,集資鑄鐘,希望拾得也能聽到寒山寺的鐘聲。寒山請來工匠,仿照神鍾式樣,鑄造了一口鐘,高高地懸掛在鐘樓內,寒山每到夜深人靜時,格外思念弟弟拾得,就到鐘樓上敲鐘寄情。這口仿照神鍾鑄造的鐘“一方敲鐘八面音”,傳得很遠。每天深夜,拾得隱約聽到從蘇州方面傳來的鐘聲,也辨出是哥哥寒山在呼喚他。拾得每聽到一聲,就回敲一下。兄弟倆相隔千山萬水,鐘聲卻將兩顆誠摯的心連在一起。拾得去的地方,傳說就是日本。
寒山無山,寒山有鍾。唐宋時代,姑蘇一帶寺廟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月夕霜晨,猶有餘韻。然而,史載寒山寺五經興廢,銅鐘歷盡劫難,時斷時續,並非一天也沒有絕響過。張繼詩詠的“唐鍾”,自然早已散失。後人聽到的夜半鐘聲又是哪一口鐘的傑作呢?
唐鍾雖然絕響但明鍾仍在繼續。明代嘉靖年間重鑄了一口巨鍾,並建造鐘樓。其時,江南才子唐伯虎就為重鑄銅鐘出過力,曾為此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詩云:“姑蘇城外古禪房,擬鑄銅鐘告四方。試看脫胎成器後,一聲敲下滿天霜。”後來,明鍾又不知去向,康有為認為鍾早已東渡日本,因有詩云:“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1875至1909年即清光緒年間重建寒山寺時,仿照明代舊鐘式樣,又鑄一口鐘,並重建鐘樓儲存。現在寺中的清代的鐘樓,為兩層六角型形,造形精巧,獨具風姿。樓內大鐘,高約2米,須三人才能合抱,鐘聲依舊雄渾激越。雖非唐代舊物,然則輕輕一敲,鐘聲洪亮,悠悠揚揚,經久不息,確實是古剎鐘聲迴盪幽遠,餘音繞樑,鳴響長達120秒之久。
由於相傳寒山寺明代所鑄的古鐘流落到日本,日本友人曾經四外查訪,但一直沒有結果,為了表達兩華人民的友好關係,明治三十八年即1905年,日本僧人山田仿鑄唐代青銅乳頭鍾送歸,至今仍懸於大雄寶殿右側,並鐫有鍾銘和山田贈寒山寺的絕句:“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現在遊人於守鍾迎歲之際,當可依稀聽見詩人張繼當年於寂靜午夜所聽到的古剎鐘聲,寒山寺亦因此增添了傳奇的色彩。
傳說,這口鐘可是來歷不凡呢!它可是按照上天賜給的神鍾仿照而成的。據說一年大雨過後,寒山寺門前的河邊,漂來一口古鐘,鍾在水中隨著波浪起伏,撞在石巖上,發出悅耳的聲響。和尚們認為,寺中正缺一口大鐘,此乃天賜神鍾。於是,大家一起動手,想把它打撈上來。這件事,驚動了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他倆一起來到河邊觀看,只見一口大鐘擱淺在河灘上,雖經眾人用力拉曳,卻紋絲不動。拾得拿著一根青竹,跳進鍾裡,用竹一撐,鍾果然向深水處漂去。說來奇怪,鍾到了深水處,便順流而下,飛速漂去。
拾得坐在鍾裡,漂洋過海,來到一處陌生的地方。當地人發現漂來一位中國和尚,便熱情地接待他。拾得同人們一起將鍾打撈上岸,掛在村中,將青竹竿插在田裡,不久長成了竹林。拾得就在此繼續修行,每天撞鐘敬佛。寒山見拾得一去不返,非常思念。後不久,他耳邊忽然響起低沉的鐘聲,他細加辨聽,發現就是那口神鐘的聲音,高興萬分。
於是,他叫僧徒們外出化緣,集資鑄鐘,希望拾得也能聽到寒山寺的鐘聲。寒山請來工匠,仿照神鍾式樣,鑄造了一口鐘,高高地懸掛在鐘樓內,寒山每到夜深人靜時,格外思念弟弟拾得,就到鐘樓上敲鐘寄情。這口仿照神鍾鑄造的鐘“一方敲鐘八面音”,傳得很遠。每天深夜,拾得隱約聽到從蘇州方面傳來的鐘聲,也辨出是哥哥寒山在呼喚他。拾得每聽到一聲,就回敲一下。兄弟倆相隔千山萬水,鐘聲卻將兩顆誠摯的心連在一起。拾得去的地方,傳說就是日本。
寒山無山,寒山有鍾。唐宋時代,姑蘇一帶寺廟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月夕霜晨,猶有餘韻。然而,史載寒山寺五經興廢,銅鐘歷盡劫難,時斷時續,並非一天也沒有絕響過。張繼詩詠的“唐鍾”,自然早已散失。後人聽到的夜半鐘聲又是哪一口鐘的傑作呢?
唐鍾雖然絕響但明鍾仍在繼續。明代嘉靖年間重鑄了一口巨鍾,並建造鐘樓。其時,江南才子唐伯虎就為重鑄銅鐘出過力,曾為此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詩云:“姑蘇城外古禪房,擬鑄銅鐘告四方。試看脫胎成器後,一聲敲下滿天霜。”後來,明鍾又不知去向,康有為認為鍾早已東渡日本,因有詩云:“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1875至1909年即清光緒年間重建寒山寺時,仿照明代舊鐘式樣,又鑄一口鐘,並重建鐘樓儲存。現在寺中的清代的鐘樓,為兩層六角型形,造形精巧,獨具風姿。樓內大鐘,高約2米,須三人才能合抱,鐘聲依舊雄渾激越。雖非唐代舊物,然則輕輕一敲,鐘聲洪亮,悠悠揚揚,經久不息,確實是古剎鐘聲迴盪幽遠,餘音繞樑,鳴響長達120秒之久。
由於相傳寒山寺明代所鑄的古鐘流落到日本,日本友人曾經四外查訪,但一直沒有結果,為了表達兩華人民的友好關係,明治三十八年即1905年,日本僧人山田仿鑄唐代青銅乳頭鍾送歸,至今仍懸於大雄寶殿右側,並鐫有鍾銘和山田贈寒山寺的絕句:“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現在遊人於守鍾迎歲之際,當可依稀聽見詩人張繼當年於寂靜午夜所聽到的古剎鐘聲,寒山寺亦因此增添了傳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