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nxC電影加油站

    我們先把這塊理清楚,為了方便,可以把電影製作這塊分為兩撥:一撥是投資人,一撥是製片人和導演。前者是電影的金主,對他們來說,拍電影有的是為了賺錢,有的是錢賺夠了,想撈名,有的是確實本人有此方面愛好,有了錢想幹點事兒。通常應該是這三種心態都有吧。製片人相當於工程承包商,而導演則是實際操作上的總指揮。對他們,特別是對導演來講,影片票房怎樣,更多是對自己的名聲有幫助,導演基本還是拿片酬的,能參與最後分成的導演不多。他們更多是僱員的性質。但從專案的操作來看,又不完全是這種從上到下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從導演乃至製片人發端,手裡有個怎樣的專案,想做,於是找人拉錢,但即便用你的錢,也不止是僱傭關係,更多像是合作關係。所以,單從這個參與者的目的來看,哪怕不說藝術,賺錢、表達欲、名聲、榮譽等等都是拍電影的直接目的。如果要講到大陸電影,政治、宣傳、甚至牽涉其他領域的商業專案等等,事兒就更復雜了,就不多說了。

    說這些,是為了把lz你的題目說明裡那些給釐清。具體到電影的“商業性質的味道”,我們不如先解釋下什麼叫“商業性質的味道”。

    我的理解是,比較型別化、套路化,迎合主流觀眾的欣賞趣味和價值取向。所謂藝術片和商業片的分野,其實不是特別清晰,很多時候這個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我記得陳墨老師有個觀點很有意思:藝術片也分為商業性質的藝術片和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片。前者的典型是張藝謀早期作品,像《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後者典型是陳凱歌早期作品,像《孩子王》、《邊走邊唱》這種(他後來的作品,《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都是商業性質的藝術片,特別是《霸王別姬》),田壯壯的《盜馬賊》、《獵場扎撒》也可算到後者中去。

    這麼一分,稍微清晰一點了吧?咱們再回到主問題,怎麼嚐出這個“商業性質的味道”。

    1、看型別。型別片的概念就不冗述了,咱們也不要那麼學院。就是你看一部電影,別人問你哪種,你能不能一口答上來,可以好幾種混搭,不能一種都挨不上。能的情況不說,如果不能,這片要麼是一特單純的藝術片,要麼就是大陸這種活兒太糙拍呲了的型別爛片。

    2、看敘事。咱也不搞那麼複雜,簡單講,它的故事模式是不是你之前覺得很常見的,你看的時候是不是非常容易就能猜到下一步情節,並且有大量同類故事?包括它的臺詞是不是似曾相識?

    3、看主題。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不是你可以一目瞭然的?它所表達的東西是不是這個社會能夠接受的?它和主流價值觀之間差距大不大?

    4、看卡司。有明星演員的未必有“商業性質的味道“,歐洲一水這種藝術片,但明星演員頭頂”主角光環“,光彩奪目,這就……

    5、看拍攝。視覺上儘量讓你看清楚,不給你增添太多觀賞障礙,比如太黑啥都看不見,比如去敘事化,比如鏡頭搖到你想吐(還是那句話,大陸的拍呲的型別爛片除外)

    6、還有一些,明擺著,就是想賺錢的……把這上面四種過濾一下,還是能篩出來一些漏網之魚,比如某部電影,儘管有宣傳,但看了半天可能還不清楚到底啥型別,也沒什麼敘事模式可套,主題也看不清爽,卡司一水業餘演員,還黑乎乎看不清楚……嗯,對,就是《女巫布萊爾》這樣的。但你能說它的”商業味兒“不重嗎?從它前前後後營銷來看,人家就是奔著賺錢去的。

    大體上,這六層一篩,基本就能篩出來了。不過,要篩這個做什麼呢?”商業“這帽子,不管別人怎麼看,我不覺得它有貶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還沒有成熟的水果迅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