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旗袍公館
-
2 # 綾錦坊
中國旗袍大師張俊起對於中國衣的創新與傳統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創新應該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完成。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對於華人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實用性,而是更多與文化息息相關。而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給設計師們提供了豐厚的創作資源,在此基礎上的創新應該是海闊天空的,張俊起認為現在的中國衣有兩個基本元素:典型的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特色鮮明的中華民族服飾語言。因此,中國衣再度流行,不僅意味著中國服飾文化幾千年鑄就的絢麗多姿終要重放異彩,更意味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二十年來,他感到所以的裁剪,縫綴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情結,他認為中國服飾是多元化的,譬如旗袍,她從誕生起就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始終都傳達著濃郁的東方韻味!
他用一把剪刀裁剪了近一個世紀的花樣年華
旗袍,裝點了無數人對老上海的記憶。從旗袍誕生起,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人們對美的追求的象徵。
時光荏苒,東方女子的審美幾經變幻,如今愛旗袍的人依舊很多,但有著傳統技法的做旗袍的手藝人卻越來越少。
在上海長樂路附近的一家養老院,很少有人知道,這裡住著一位活著的傳奇,他用一把剪刀裁剪歲月,被稱為上海灘最後一位裁縫的旗袍大師褚宏生。
影星胡蝶、宋氏三姐妹、青幫老大杜月笙、大將軍粟裕、劉少奇夫人王光美、歌星孟庭葦、還有鞏俐、董潔......這些人,都是褚宏生的“忠粉”。
看一眼照片就能清楚一個人的身材尺寸,做出完美貼合身型的旗袍,這種絕活恐怕只有這一個人了。
現年已經99歲的褚宏生在過去的80年裡,為上海的名媛裁製了一件件可以堪可傳世的旗袍經典作品。
褚宏生1933年從蘇州來到上海學徒,當年16歲的他學徒三年,因為天賦過人,他為影后胡蝶裁製了一件白色鏤空蕾絲旗袍,驚豔整個上海灘。
八十年後,這件蕾絲鏤空旗袍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褚宏生堅持手工縫製旗袍,海派旗袍的工序大致可以分為量體、製版、裁剪、制扣四個步驟。
這些步驟在褚宏生的手中,不是簡單的工序而已,而是女人身上流動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感之間微妙的平衡。
通常製作一件旗袍,要測量人體26個部位的尺寸。而量的時候不能太精準,講究的是合身,需要把人體的缺陷部位給彌補掉。
用紙板先打好版,再放到布上去裁,製版講究的是絕對的精準。
以前的老裁縫們沒有這道工序,所有的版式都記在心裡,直接在布上裁出來的。
縫紉機是不用的,全部採用手工做,因為縫紉機打的容易縮水。一針一針的縫,手腕的動作自然靈活,撥線就像在撥弄琴絃。
成衣做好以後,盤扣是整件旗袍的點睛之筆,根據衣服的面料、滾條、衣服的色樣、人的胖瘦,會有合適的花樣,靈活多變。
褚宏生老先生以98歲高齡亮相於專場釋出現場,更是所有嘉賓在上海高階定製周難忘的一幕,驚動全場,全體起立鼓掌向這位海派旗袍大師致敬!
從接觸到旗袍開始,褚宏生的一生都獻給了旗袍。在浩浩湯湯的歷史洪流之下,褚宏生承載了近一個世紀的花樣年華。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幾十年,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