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書

    柏拉圖認為實在的、永恆的世界是存在的,這就是“相/理念”(Idea)的世界,真正的知識就是關於“相/理念”的知識,現實世界是對“相”的世界的模仿或“分有”(“具有一部分”之義)。亞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圖“相/理念”的理論。首先,柏拉圖的“相”實際上知識個別事物同名的類,不能解釋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而且,從根本上說,如果“相”是與個體事物分離的,獨立存在於個體事物之外,便會出現一種邏輯上的困難:第三人理論——“相”與具體事物之間需要有一個“某人”來概括他們,如此類推,以致無窮。

    亞里士多德認為,感性現實的是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不是“相/理念”的模仿或者影子。真正的實體,就是個別事物,是一切謂詞的載體,他又稱為“第一實體”。屬性和種類等範疇,又叫“第二實體”。只有第一實體才是最嚴格意義上的實體,第二實體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肯定了一般就在個別之中,從而否定了柏拉圖的“相”的理論。

    柏拉圖是愛美、愛智慧者。他認為在天上有個萬能的理念,世間的一切都是對於理念的模仿,他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亞里士多德精通物理學、數學等關於事物運動具體的知識。他的思維方式是從具體的事物出發,得到關於事物具體的、可靠的知識。正如拉斐爾在《雅典學院》中所描繪的柏拉圖以手指天、亞里士多德以手指地:兩位偉大的哲學家一個運用的是“向上”思考的方式、一個運用“向下”思考的方式。正是由於思考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以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對待藝術的態度,師徒二人也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在古希臘“藝術模仿說”得到普遍的認同,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不例外。但柏拉圖認為,藝術是模仿現實這一不真實的表象而比現實更低劣。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模仿說”則認為詩比歷史更具有哲學意味,藝術具有比歷史更高的真理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儘管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但是藝術不僅反映現實世界的個別表面現象,而且還依照“可然律和必然律”來描繪事物,揭示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從而達到真理的高度。一切正常出現的現存事物都是出於“必然律”,未發生而有可能發生的事物遵循的是“可然律”(包含“必然律”)。他還把“可然律和必然律”作為衡量藝術的一個根本標準。悲劇中情節的安排、人物的性格等都要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但藝術模仿現實絕不僅僅拘泥於現實,藝術的理想應該是對現實更高、更深刻的把握。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藝術與現實和歷史的關係。這個觀點不僅肯定人們的歷史生活是藝術的本原,還有要求藝術的理性內容必須與生活的內在邏輯具有統一性。他強調的“可然律和必然律”就是歷史和現實生活發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亞里士多德藝術模仿說已經有了嶄新的含義:模仿不僅是對現實的簡單描摹,而是從個別中找出普遍的意義,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藝術與知識和真理相關,藝術也具有一種生活教科書的性質。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藝術觀點的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奠定了西方古典美學此後2000多年對於藝術的兩種基本的觀點。

  • 2 # 南郭吹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老師本身不是真理,老師只是真理的載體。

    載體有可能承載著真理,也可能載著不是真理的真理。

    世間萬物皆可以為師。得到了真理,又何必拘泥於如何得到的方式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這一生究竟是為什麼活著呢?難道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