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66935399085

    人把冶金術的發明說成是古代文明到來的一個標誌,很多人也認為琢玉技術也是中國文明的一個標誌,兩項工藝都起源於史前時代,後人多歸功於炎黃二帝那個時代。

    玉為美石,習慣上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中國古玉用材主要是軟玉。30年代,由於對史前考古的侷限,當時把出土的玉統統定為漢代;到了50年代,在長江下 遊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玉器,後來又陸續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紅山、良渚、龍山文化中都發現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學者對玉器的出現不得不重新認 識。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 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型器、錐形器和斧鉞等,這些大都是非實用器;實用器有鐲、璜、串飾、帶鉤等。 在大墓中常見鉞、琮、壁三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軍權神權和財權的顯示。因為鉞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財富的象徵 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玉器,這些足以說明,玉器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需要說明的是:玉器的出現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現與 發展存在著必然的聯絡,我們從仰韶文化的直系遠祖裴李崗文化中的一些精緻的石器:如橫斷面成橢圓形的石斧、扁長條弧刃鏟、舌形鏟或帶肩石鏟、和弧背鋸齒鐮可以看出;磨製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礫石。

    下面我們不妨從良渚文化出土的情況探討一下關於玉器加工的各方面問題:

    一、關於採礦: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鑑定,此礦藏的軟玉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 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

    二、玉器的設計、開眼: 玉璞運回玉作坊後,玉工必審材度勢進行設計,按其大小,形狀和玉色製作所需的玉料,這道工 序就是切割,俗稱“開眼”、“開料”等。在沒有發現金屬工具的上古時代,古人是怎麼樣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方法有三種:

    1、 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到拋 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可能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透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耗時、 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試問五千年前的良渚社會肢有那麼多的人力供玉器製作消耗嗎?

    2、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 別連線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透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發現,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紋以及中間較寬深而兩端稍細線的切割痕跡,專家們認為,這些應該是砣具加工的痕跡。至於砣輪的質地在沒有金屬的前提下,很可能為硬石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首粵語歌,歌詞中有唱到難抑制難抑制的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