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52257054553

    1、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情,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節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採用婉曲、象徵、比擬、隱語、用典等手段間接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經常把要抒發的情感,要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繪的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結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依依惜別之情寓於帆影、碧空和長江流水的景物中了。

    2、景與情

    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出現在詩歌裡,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最常見的是先景後情,情因景生,即觸景生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不少的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似乎已成常規,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也有一些詩是先情後景。還有一些詩,看上去完全寫景,而實際上景物裡面蘊含著詩人的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王國維)]。以上這些都屬寓情於景。一般情況下,有什麼樣的景,就生什麼樣的情,如樂景生樂情,哀景生哀情。但有時,觸景生情,生出的情與客觀的景截然相反,這種情況叫情景相異。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較為常見,以哀景寫樂情比較少見。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樂景寫哀情。古詩中以樂景寫哀情的名句還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

    3、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賦、比、興三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交待事實,直抒胸臆,以賦為佳。變抽象為形象,比興為優。

    施肩吾的《夜笛詞》“皎潔西樓月未斜,笛聲寥亮入東家。卻令燈下裁衣婦,誤剪同心一半花”,用賦的手法寫成,言東家婦聞笛而生思親之情,誤剪同心之花,別開生面。還有古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動人佳句,“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含蓄之句,“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精警之句,均用賦的手法寫成。

    比喻的手法在詩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運用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能把陌生的東西變成人們熟悉的東西;有創造優美的意境,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運用比喻,把無形的音樂描寫得形象鮮明,栩栩傳神,彷彿就在眼前。

    興是藉助其它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興同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絡。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和第四章開頭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運用了興的手法。前者既隱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後者桑葉由嫩綠變為枯黃,既隱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又暗指“士貳其行,二三其德”。興經常有統攝下文,提綱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興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運用比興手法,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菜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