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是一種詩體。這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主要是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淒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於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吏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後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宋代黃庭堅稱讚劉的竹枝詞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蘇軾也很讚賞,當黃庭堅向蘇吟讀劉禹錫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軾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見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宋代不少文人寫竹枝詞,除蘇軾、黃庭堅外、還有蘇轍、楊萬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劉禹錫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據邵伯《聞見後錄》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豔”。又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餘當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餘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漁歌中的後兩句,指劉禹錫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元代詩人楊維禎對竹枝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清王士禎說“夢得後工此體者,無如楊廉夫,虞伯生”。楊廉夫,即楊維禎。楊維禎(一二九六——一三七0)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年)進士。曾任天台尹、儒學提舉等職。他為官有政績,注意民間疾苦,寫過一批民謠化的詩歌。他於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詞》九首,爾後竟有一百多人起來唱和。後於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楊將一二0人的唱和輯詞一八0首編成《西湖竹枝集》。並對各家之間加以評點。《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對竹枝詞創作是一個有力推動。不少地方都出現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詞》。(最早記載“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話來讀,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還,許多文人學士寫有《竹枝詞》作品。比較有影響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瓚、馬祖常等。倪瓚是著名畫家。明代有劉基、宋濂、李東陽、楊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間的詩人王世禎(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對竹枝詞情有獨鍾。有清一代,竹枝詞有了很大發展。康熙時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風尤盛。
據竹枝詞研究家們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作品至少有十數萬首以上,遠遠超過全唐詩歌總量。
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蒐集整理儲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這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主要是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淒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於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吏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後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宋代黃庭堅稱讚劉的竹枝詞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蘇軾也很讚賞,當黃庭堅向蘇吟讀劉禹錫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軾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見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宋代不少文人寫竹枝詞,除蘇軾、黃庭堅外、還有蘇轍、楊萬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劉禹錫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據邵伯《聞見後錄》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豔”。又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餘當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餘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漁歌中的後兩句,指劉禹錫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元代詩人楊維禎對竹枝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清王士禎說“夢得後工此體者,無如楊廉夫,虞伯生”。楊廉夫,即楊維禎。楊維禎(一二九六——一三七0)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年)進士。曾任天台尹、儒學提舉等職。他為官有政績,注意民間疾苦,寫過一批民謠化的詩歌。他於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詞》九首,爾後竟有一百多人起來唱和。後於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楊將一二0人的唱和輯詞一八0首編成《西湖竹枝集》。並對各家之間加以評點。《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對竹枝詞創作是一個有力推動。不少地方都出現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詞》。(最早記載“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話來讀,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還,許多文人學士寫有《竹枝詞》作品。比較有影響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瓚、馬祖常等。倪瓚是著名畫家。明代有劉基、宋濂、李東陽、楊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間的詩人王世禎(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對竹枝詞情有獨鍾。有清一代,竹枝詞有了很大發展。康熙時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風尤盛。
據竹枝詞研究家們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作品至少有十數萬首以上,遠遠超過全唐詩歌總量。
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由文人蒐集整理儲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