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DAwil

    魯迅改名周樹人,是在17歲這年,也就是1898年。這一年,魯迅到南京去讀書。當時還是科舉的時代,在人們的觀念當中,只有考科舉考試才是人生的正途,而到洋學堂學習是一種沒有出路的、沒落的甚至墮落的表現。這樣一來,就從周樟壽改成了周樹人,等於說用了一個假名來讀書。

    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大家看,兩個名字的用字,舊名字拘泥於傳統的福祿壽色彩,而新的名字卻很有現代化的氣息。似乎在這種改名當中也有一種暗示似的。

    魯迅童年時到學堂學習是在1892年,也就是在11歲時進入三味書屋讀書。三味書屋的主人和教學的是壽鏡吾。這是魯迅十分尊敬的一個老師。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我們可以見到他的形象、觀念,當然,他是一個非常傳統、守舊的私塾先生。

    次年(1893),整個周氏家族發生了一件大事。正是這件大事令一向富足的周家發生了驚人的逆轉,導致魯迅後來說的從小康人家墜落——祖父周介孚先生因為科場舞弊案而被投入了監獄。

    為了讓老先生在獄中過得好點,周家人自然會花錢很多,疏通人際關係。這樣一來,周家就處在一種極大的消耗當中。

    偉大的文學家 魯迅先生

    周介孚的兒子周伯宜,原名叫做周鳳儀,是一個秀才,也因父親入獄受到很大牽連——他被革去了秀才身份。這心情能好嗎?所以後來魯迅,會在大概三年時間裡經常地出入在當鋪和藥鋪之間——給父親購買藥品,延請各種所謂名醫——有名的中醫。

    這個看病的時間點,大概就是在1893-1896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因為在1896年,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先生去世了。這一年魯迅是15歲。

    想一想看,15歲還是一個孩子啊!放在今天是讀初三的年紀。我們能從《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一文中能見到一些情節。此外,魯迅父親周伯宜作為“封建家長”十分威嚴的一面,也能在有關的文中見到。

    從魯迅的父親去世,也就是1896年開始,他的家境陷入到了更加悲慘的地步。尤其是大家庭內部一些固有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無非是大家庭在分裂成小家庭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經濟糾紛、人情等問題。中國有個很有名的歷史學家叫做陳旭麓,他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開篇就分析過大家庭在分裂成小家庭,小家庭中的某個再逐步發展成大家庭的這個迴圈往復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資源——土地,已經土地和財富是如何分散聚合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去看一下。

    魯迅讀過書的“三味書屋”

    對魯迅而言,他的一大不幸就在於他必須承受這個大家庭在向小家庭分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痛苦和不堪。所以,後來魯迅在北京立足之後,是毅然賣掉了在紹興的房產的,這個意思是很明顯的——傷心透頂,不想再回故鄉!故鄉是魯迅的傷心之地。魯迅是家中長子,所以,即使才15歲,而父親因病去世後,整個家庭的重擔很自然落到了他的肩膀上。魯迅也在這個過程中看清世態炎涼,所以他很想去尋找別樣的人們。跟這裡的人在思想、在感情上完全不同的人類。

    魯迅拒絕了科舉考試。雖然他的爺爺是一名進士,他的父親也曾經是一個秀才。但到了魯迅這裡,青少年的魯迅不打算走科舉道路。1898年,也就是17歲這一年,魯迅離開故鄉,來到南京求學。

    魯迅報考的是南京水師學堂,就是做一名海軍。次年,即1899年,魯迅轉入南京礦務學堂——他在學堂裡讀什麼、學什麼?我們在《朝花夕拾》中是可以見到的。這一年魯迅18歲,正好成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寧國有什麼好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