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字見末,順治九年(1652)進士,潮州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福建加一級),宅住長塘(明清時在溧陽地名中“塘”與“蕩”並用,見縣誌)之濱的後莊裡,現在溧陽已沒有“後莊裡”這個地名,但據吳穎的朋友、高淳人邢孟貞寫的詩《過友人湖蕩田舍》、《別橋舟中別友》,可以推測,吳穎的居住地在現今的別橋至馬墊北一帶。
穎公父親吳中信,年少喪父,自幼飽受磨難,歷經坎坷,但其性情豪俠,重義氣,常常賙濟他人,解人急難。他砥礪自己的品行,毫不苟且。吳中信的堂弟中懋早年去世,中信公將他的遺孤吳頡象自己的兒子一樣撫養成人;他敬養守寡的姐姐三十年如一日;表弟黃某病危之時悄悄拿出自己的金錢託付他收管,他卻在表弟未死時,用這筆錢買了一座市房交給他。
有這樣的父親言傳身教,吳穎自幼品學兼優,八歲時就能通曉制義並工詩與古文辭。清順治九年,吳穎登進士第,升郎中,授刑部主事。吳穎在審閱地方刑事案卷中,目睹地方官員呈報刑事案件有輕案重報和株連過頭的弊端存在,出於對國家刑律嚴肅性的高度負責,他上疏朝廷說:“國家施行刑法治獄,應當是極為慎重的,凡不是觸犯刑律正條的,不能苛刻深究,憑自己的想象去牽強附會,湊合法律條文。原始的口供已有了,就不要再株連滋蔓開來,使清白無辜的人受冤枉。”這一諫議很快得到了清世祖的認可和採用。之後一方面是對他敬業、勤政的肯定,另一方面是朝廷對他的重用和信任,朝廷特將他從刑部山西司調派到福建實行恤刑。這裡的恤刑,特指減刑。他因奉敕行事,到福建走馬上任後,雷厲風行地部署府內各縣相關事項,透過查閱案卷,走訪民眾,調查核實,才五個月,減罪的犯人就有一千多人。他也因恤刑卓有成效受到朝廷褒獎而升任為潮州知府。他在潮州主政期間,各項仁政措施得以落實,促使轄區內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並親自主持完成了那個時期的《潮州志》的修編。
記載吳穎事蹟的《潮州府志》
吳穎在潮州任職期間,因經常隨部隊到海上巡視公務,突然生了寒疾,他自感身體不適對主政妨礙較大,於是向朝廷呈請告病還鄉。回溧陽後,他建造了一座“西疇草堂”,每天在那裡吟詩作畫、著書立說。
回鄉後的吳穎一頭埋進書堆,那個時期溧陽縣裡的碑文大都出自吳穎之手。知縣王錫官曾在吳穎公門上題“瀨江文獻”四字相贈。吳穎著作頗豐,涉題較廣。他著有:《溧陽志》十二卷,《閭史》十二卷,《史輪》十六篇,《金陵往哲錄》、《世書》九篇,《溧詩選》八卷,《獨園集》詩一卷、文一卷,《繭雪遺稿》一卷、《蓴羹堂詩集》二卷,《西疇文集》十五卷。此外,還有美術等方面的專著、字畫留存於世。翻閱吳穎的文章,正所謂文如其人,弘揚的皆是正氣,鞭撻的則是醜陋。
古時崇尚傳家非耕即讀,讀書和躬耕同樣重要。吳穎回鄉後親自耕種,自謀衣食,雖不免青黃不接,年成也常常不好,卻也依靠著幾畝田地,相繼了卻了兒女婚姻事。吳穎秉性十分孝順,年雖七十,仍給繼母張氏居喪守孝。到了晚年,還以兒子之名,為當時的教育事業捐出學田四十多畝。其實,孝也好,義也好,都是為人之本,按古人說,孝和義都是君子之風。
如今先賢吳穎公離開我們已經很遙遠了。我們今天重新述說他的事蹟,就是要把古人的君子之風發揚光大,傳承傳統文化之精華。在當今追求中國夢的路上,恪守禮義孝悌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吳穎,字見末,順治九年(1652)進士,潮州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福建加一級),宅住長塘(明清時在溧陽地名中“塘”與“蕩”並用,見縣誌)之濱的後莊裡,現在溧陽已沒有“後莊裡”這個地名,但據吳穎的朋友、高淳人邢孟貞寫的詩《過友人湖蕩田舍》、《別橋舟中別友》,可以推測,吳穎的居住地在現今的別橋至馬墊北一帶。
穎公父親吳中信,年少喪父,自幼飽受磨難,歷經坎坷,但其性情豪俠,重義氣,常常賙濟他人,解人急難。他砥礪自己的品行,毫不苟且。吳中信的堂弟中懋早年去世,中信公將他的遺孤吳頡象自己的兒子一樣撫養成人;他敬養守寡的姐姐三十年如一日;表弟黃某病危之時悄悄拿出自己的金錢託付他收管,他卻在表弟未死時,用這筆錢買了一座市房交給他。
有這樣的父親言傳身教,吳穎自幼品學兼優,八歲時就能通曉制義並工詩與古文辭。清順治九年,吳穎登進士第,升郎中,授刑部主事。吳穎在審閱地方刑事案卷中,目睹地方官員呈報刑事案件有輕案重報和株連過頭的弊端存在,出於對國家刑律嚴肅性的高度負責,他上疏朝廷說:“國家施行刑法治獄,應當是極為慎重的,凡不是觸犯刑律正條的,不能苛刻深究,憑自己的想象去牽強附會,湊合法律條文。原始的口供已有了,就不要再株連滋蔓開來,使清白無辜的人受冤枉。”這一諫議很快得到了清世祖的認可和採用。之後一方面是對他敬業、勤政的肯定,另一方面是朝廷對他的重用和信任,朝廷特將他從刑部山西司調派到福建實行恤刑。這裡的恤刑,特指減刑。他因奉敕行事,到福建走馬上任後,雷厲風行地部署府內各縣相關事項,透過查閱案卷,走訪民眾,調查核實,才五個月,減罪的犯人就有一千多人。他也因恤刑卓有成效受到朝廷褒獎而升任為潮州知府。他在潮州主政期間,各項仁政措施得以落實,促使轄區內政通人和,百業興旺,並親自主持完成了那個時期的《潮州志》的修編。
記載吳穎事蹟的《潮州府志》
吳穎在潮州任職期間,因經常隨部隊到海上巡視公務,突然生了寒疾,他自感身體不適對主政妨礙較大,於是向朝廷呈請告病還鄉。回溧陽後,他建造了一座“西疇草堂”,每天在那裡吟詩作畫、著書立說。
回鄉後的吳穎一頭埋進書堆,那個時期溧陽縣裡的碑文大都出自吳穎之手。知縣王錫官曾在吳穎公門上題“瀨江文獻”四字相贈。吳穎著作頗豐,涉題較廣。他著有:《溧陽志》十二卷,《閭史》十二卷,《史輪》十六篇,《金陵往哲錄》、《世書》九篇,《溧詩選》八卷,《獨園集》詩一卷、文一卷,《繭雪遺稿》一卷、《蓴羹堂詩集》二卷,《西疇文集》十五卷。此外,還有美術等方面的專著、字畫留存於世。翻閱吳穎的文章,正所謂文如其人,弘揚的皆是正氣,鞭撻的則是醜陋。
古時崇尚傳家非耕即讀,讀書和躬耕同樣重要。吳穎回鄉後親自耕種,自謀衣食,雖不免青黃不接,年成也常常不好,卻也依靠著幾畝田地,相繼了卻了兒女婚姻事。吳穎秉性十分孝順,年雖七十,仍給繼母張氏居喪守孝。到了晚年,還以兒子之名,為當時的教育事業捐出學田四十多畝。其實,孝也好,義也好,都是為人之本,按古人說,孝和義都是君子之風。
如今先賢吳穎公離開我們已經很遙遠了。我們今天重新述說他的事蹟,就是要把古人的君子之風發揚光大,傳承傳統文化之精華。在當今追求中國夢的路上,恪守禮義孝悌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