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潤娥拿鍋吃飯飯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線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範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型繁複,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範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型,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型類小篆而較繁複,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讚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樑。

    小篆的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居里夫人和他先生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