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世界遺產

    歐洲語種較多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地理環境因素,這也是客觀原因。相對而言,歐洲山地多平原少,人口居住分散,導致相互之間溝通很少,使用各自的語言就順理成章了。這就像大家都住在同一個小區,儘管相距不遠,但由於交往很少,久而久之就越來越陌生。

    二是歷史原因。瞭解歐洲史的朋友都知道,歐洲語種較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洲從古希臘時代起一直沒有一個強權政體。語言這種東西,只要沒有一個強權進行統一,長期分裂就成為必然。這就像古代中國,如果沒有實現大一統,語種數量肯定不會比現在的歐洲少。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語言眾多且差異也比較大(有專門研究這一課題的專著)。

    三是民族原因。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歐洲一直沒有形成所謂的“主體民族”,而且政治分裂持久。羅馬帝國解體後,基本上再也沒有出現整個歐洲大陸統一的情況,自然各國仍堅持使用本國的語言。各個民族勢均力敵,也正因如此更容易出現所謂的“民主”與“革命”。各民族都有其原始語言,即使民族同源,因國家和文化的分化,語言也隨之分化。

    順便說一下,幾位文友提到的歐洲使用表音字母限制了語言統一也屬於客觀因素的範疇,但也並未完全隔絕。像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就同屬於羅曼語族。例如,說法語的人不僅能聽懂也能看懂義大利語。

  • 2 # 公路旅人FOX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當然得追溯到曾經的偉大的羅馬帝國。

    上圖:羅馬帕拉丁廣場遺蹟,答主親攝

    羅馬帝國是一個圍繞地中海、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而羅馬頂峰的時期,如凱撒大帝統治的時期,中國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漢朝。而在漢朝之前,就已經有一統中國的東方偉大帝國——秦王朝。

    上圖: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

    比較羅馬和中國最早的王朝,可以看出東西方兩大帝國的異同點。

    兩大帝國都融合了多種文化思想。羅馬是一個融合了非常複雜的民族文化的帝國。南至北非的埃及被羅馬政府,東至現在的中東地帶,新月沃土一代,北至當時日耳曼人盤踞的如今德法一代。不同的文化、民族、語言在以當今義大利羅馬為中心形成了帝國。

    秦朝以前的時代,中國處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百家爭鳴,各種思想融合薈萃、爭芳鬥豔。和羅馬帝國的情況倒有幾分相似。

    然而,秦始皇一同中國後,統一了文字、度量、以及人們的思想,一個根基強大的中原文化帝中國產生。無論日後王朝如何更迭,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也包括了題主所說的語言文字。

    但羅馬帝國和秦帝國有很大不同,就是並沒有統一文字、甚至沒有統一宗教。羅馬允許領土下的民族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語言,只要保證對羅馬誠服,這些就不管。事實上羅馬人也不擅長搞文化思想,羅馬帝國時期對文化、哲學、數學等最有貢獻的反而是希臘。希臘這群被羅馬人看不起的“Boy Lovers”,反而成為了歐洲文化的根源。

    羅馬最後一個皇帝,君士坦丁卻成了一名神棍。原本打壓基督教的羅馬帝國,因為皇帝君士坦丁也信了基督教,結果羅馬成為了基督教帝國。然而在羅馬信了教之後,這個帝國就分奔離析。羅馬帝國不復存在,但羅馬帝國的文化,包括其語言思想。

    現在如今的北非到中東地區成了伊斯蘭文明的搖籃,基本上來說,羅馬文明的影響力在這些曾經羅馬的版圖不復存在。羅馬文明的影響最多是如今的歐洲。宗教、文字、到思想,如今的歐洲是羅馬的繼承者。唯一沒有辦法繼承的,就是統一羅馬帝國的偉大力量。

    上圖:梵蒂岡的恢巨集教堂。標誌著天主教在歐洲漫長時間的絕對影響力。

    歐洲漫長的黑暗中世紀,生產力、文化倒退,好在的是歐洲人對先賢還是持肯定態度,過去的典故抄了又抄,得以流傳下來。因為沒有中國那樣一直延續下來的統治力極強的王朝,在羅馬時期都未能完成的文字語言統一,自然在中世紀以及到近代都無法統一。

    但雖然沒有統一,歐洲的語言還是有傳承。

    羅馬時期的拉丁語雖然目前已經沒有人在說,但拉丁語的多種方言,成為了目前歐洲多數羅曼語系語言的鼻祖。如今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都屬於羅曼語系。簡單來說就是羅馬當年使用的拉丁語方言的衍生版本。羅曼語系之間有不少共同點,相互容易學會。

    上圖:筆者在佛羅倫薩亞諾河所攝。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之一

    歐洲另一種語系是日耳曼語系。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北部日耳曼的入侵。日耳曼沒有自己的文字,在學習了羅馬的語言和文字後,引入了字母,逐漸成為如今的日耳曼語系。世界語言英語,還有德語,以及北歐的多種語言如挪威、丹麥語都是日耳曼語系。

    使用印歐語系的人,互相之間語言學習會較快。一般來說,一個歐洲人掌握3們印歐語言不是太難。如果是同細分語系就更容易了。比如德中國人學習英語就比學習法語容易。所以大部分人德中國人多少會說點英語。

    但漢語就是完全不同的語系,歐洲人要學好漢語的時間至少等於他們學習3門以上印歐語系的時間。這就是歐洲語言的現狀了。

  • 3 # 國病

    芬蘭還叫薩米,就是黃種N系。我認為他們是匈奴的一支,被漢武帝擊敗後輾轉去到了歐洲。也有可能是更早時期古希臘時期去的,因為希臘語一半也是類似日語、苗語。有興趣的人可以通過翻譯軟體對比希臘語與日語、芬蘭語、英語的區別就會感受到。芬蘭語和希臘語稱中國都是K娜,與拉丁、俄語的七娜以及日耳曼的搋娜不同。歐洲還有一個公認像日語的巴斯克語。日語、苗語其實更接近黃種原生語言,漢語是由上古創造的書面語演化而來。

    第一、最熟悉的是日耳曼人受到漢朝擊敗匈奴的連鎖衝擊由歐亞大草原進入歐洲。這樣日耳曼自身就有一個語系。另外日耳曼還帶著一支跟隨的奴隸軍團,就是北歐基因I系。這個奴隸軍團一定也有自己的語言特點。

    第二、羅馬帝國主要是白匈奴,白匈奴就是與斯拉夫人一致的群體,所以拉丁語系與俄語發音非常類似,有很多彈小舌的語音。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都類似這個路子。

    羅馬帝國並不僅僅只有白匈奴,在倫敦古羅馬古墓裡發現了兩具中中國人的遺骸。從蘇格蘭、法國能發現黃種文化的影子。這是很奇怪的。比如蘇格蘭風笛和裙子類似苗族,法語有湖北湖南四川話的味道。法中國人還高矮參差不齊。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有沒有黃種基因,這是一個謎。我估計,西方人就是發現也不會說的。羅馬帝國與秦人代表的西戎是一個聯姻集團,也就是黃匈奴與白匈奴的關係。所以羅馬存在黃匈奴再正常不過了。凱爾特人從名稱看,凱就是指黃種,也許包括印第安。《史記》裡的八元可能指白種,八愷就是指黃種。凱爾特人裡估計是有黃種的,但後世是否存有就不一定了。

    第三、歷史上還有一支是由中東、北非進入歐洲的群體。比如英國的威爾士語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語與冰島語、亞美尼亞語、馬其頓語是口音、鼻音很重有磁性的一種語言。這個語言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也有。我估計這個語系是古代曾經在中東、印度河流域那個文明留下的語言。雲南玉溪、昆明官渡話就帶有這種語音。估計與回民有關,使得明朝漢人進入漢語也受到影響。

    第四、後來阿拉伯人、猶太人進入歐洲,歷史上後來的匈奴進入歐洲。日耳曼人留下的突厥進入歐洲。德語雖然是日耳曼語,但很明顯有斯拉夫語語音存在。

    我們稱歐洲人為歐羅巴,但其實歐羅不是他們。歐是叫狗的語音,就像咕咕叫雞,咾咾叫豬。歐洲很複雜,就像建築也分了中國式風格和中東式風格兩種。斜頂是中國式風格。

    白種是從古中國走出去的,所以民居建築與中國建築大體一致,都是木質斜頂為主。石頭建築是從中東、希臘、羅馬開始的。

  • 4 # 白刃行走

    這個有意思;實際上得從語言系統和政治兩方面來談,但是也不能完全分開;

    1)語言系統

    歐洲字在屬於拼音文字,和中國的象形文字有很大區別,拼音文字的好處是易學,但是壞處也是很明顯的,就是易變;拼音文字是先說後寫,象形文字是先寫再說,就像中國有很多種方言一樣,實際上把這些方言單獨再搞一個拼音,實際上和歐洲差不多,也是多語言的,中國哪個省沒有自己的方言。

    在古代的條件下,文字的傳播性不強;地理距離使得語言的傳播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人們之間隔得很遠,很難統一音調,因此也就沒法統一文字;實際上,在上層精英階層是有統一語言的,但是這個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變換而變換,從而沒有形成統一。法語、阿拉伯語都曾經是歐洲地區上層的主要語言之一。

    2)政治與行政

    歐洲歷史上,沒有出現強權政治,即使是在古羅馬時代,實際上宗主對各地方的控制力也很弱;而中國則不一樣,郡縣制是中國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最突出的方面,可以說為中國的統一增加了穩定劑,同時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社會結構變得相對通暢,而不是像歐洲主要靠貴族制。所以整個中國社會的穩定性很強,雖然中間不斷有外來勢力侵入,打破了這種平靜,但是又很快實現了統一。

    這樣的結果就是推行統一語言非常有利,因為有一個強權;

    人類是群居動物,統一肯定比分裂好,統一的市場和語言將會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社會分工,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和財富。

  • 5 # 文沐

    首先說這個問題不完全準確,有些從歐洲國家多角度回答的也有點答非所問,因為語言的區分不是靠國家差異,也不是看面積大小,而且用語系和語族。

    中國的各民族語言以及周邊一些國家屬於九大語系中的漢藏語系,漢語則自成一語族。

    歐洲的語言屬於九大語系中的印歐語系,歐洲北部的語言以日耳曼語族為主,地中海附近以拉丁語族為主,東歐以斯拉夫語族為主。

    就像中國的方言一樣,同一語族的不同國家語言雖然有差異,但仍是一種語言的流變,比如英語,德語,荷蘭語等都是日耳曼語族;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都屬於拉丁語族,拉丁美洲就是因為大多使用拉丁語族而得名,俄羅斯等東歐國家斯拉夫語族為主。

    所以可以這麼說,在中國是以漢語語族為主,漢族的方言都屬於同一語族。

    而在歐洲則是以日耳曼語族,拉丁語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為主的。這樣看來也不算太多,也只是三個而已。

    拉丁語族向前追溯是古羅馬帝國使用的語言,日耳曼和斯拉夫都是當時的蠻族,除這兩個外還有凱爾特人,他們用的語言屬於凱爾特語族,這種語族現在只在不列顛島和法國的部分地區有少量留存。

    所以發現相似處了沒有,如果拿古羅馬對應漢族王朝,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都屬於是蠻族,可以對應成漢王朝周遭的少數民族。

    至今語族當中仍然存在阿爾泰語系下的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語族。

    說到這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吧,雖然蒙古,滿族曾經成為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但是漢語卻一直沒有被扼殺,而且這些少數民族最終都被趕走了。中國面積雖然大,雖然有語音的流變,在語族上一直都沒有很大的變化,而曾經統治過漢族的少數民族,大多也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而古羅馬被日耳曼攻陷之後,他們的領土沒有完全收回,原來的拉丁語族地區就漸漸成了日耳曼語族,斯拉夫侵襲了拜占庭帝國地盤後建立了國家,為斯拉夫語族的流傳奠定了基礎,不幸的是,古羅馬的後裔在以後的歲月裡也沒有把斯拉夫語族的領地奪回來。這樣歐洲大陸上就形成了日耳曼語族,拉丁語族,斯拉夫語族三足鼎立的局面。

    語族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民族融合前不同的民族之間,中國漢族多,自然基本都是漢語語族,如果有一天某個少數民族人數發展到可以和漢族平分秋色,那兩種語族也自然就可以體現出來中國的第二種主要語族。

    所以說中國雖然大,歐洲雖然小,拿一個大洲和一個大國進行語系上的比較還是不科學的,畢竟一個洲會有多種民族平分秋色,而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數不在一個數量級。就好像美國加加拿大夠大了吧,他們都是英語,同屬於日耳曼語族,俄羅斯也夠大了,他屬於斯拉夫語族。

  • 6 # 無風即風

    先糾正一點:歐洲並不是不大,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當於中國的面積。只不過小國林立而已。因此,此題應改為“中中國人那麼多,基本都是漢語,而歐洲人少,卻語言多種”這樣表述更為準確。

    為什麼中國這麼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國家,以及是超級人口大國卻基本上用漢語了?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但是很有啟發意義。

    一、基本都用漢語,並不是近代才有的

    以華夏族統一後(秦漢)之史上的第一個大敵——匈奴為例。

    你絕對想像不到,和漢朝為敵的匈奴人也使用漢文與漢語,史書載:

    《史記》、《漢書》:“(匈奴人)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按照這個說法,匈奴人雖然沒有文字,但卻有自己的語言。

    東漢時期漢廷賜給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盧水胡人(匈奴與月氏為主體)的官印

    而目前所發現的此類帶文字的匈奴出土文物,大概有幾十例,讓人詫異的是,竟然全部都是漢字!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匈奴文字——這不僅表明《史記》與《漢書》的記載是準確的(沒有文字)。而且表明:匈奴的統治階級至少是會漢語的,時間也非常悠久,從戰國到漢末,都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你說,漢語怎麼可以如此強大呢?

    這個原因,毫無疑問是:因為文字實現了統一&同於文化實現了統一。二、漢字可能存在的幾個統一過程之猜想

    文化上的統一,自不必多說,自武王伐紂,周代商後,以周公為首及後世孔子等儒家思想提倡與發揚光大的“華夷之辨”奠定了華夏文化為廣義中國地區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文化領軍地位。

    以周成王五年或六年上半年間的第二次“成周大會”為例,是次大會上,周人成功的號令了幾乎整個東亞的所有部族參與:

    他們都接受了周王室的冊封,成為了周的臣子——權力上的統一,帶來了文化上的統一,所以周朝才打出“天子工蒞中國而撫四夷”。而文化上的統一就進一步的杜絕了其它族群發展自己文字的可能性。

    從孔子的“雅言,《詩》《書》執《禮》一句可看出,漢字的壟斷性質。

    另外,周人的文字(篆文)是來自於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

    那麼,我們又可以由此推測出:殷商之時,應該已經完成一定程度的文字統一。

    雖然成系統的甲骨文字,目前只有在周原才發現有,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它部族可能也同樣受到了影響(周人身為大族都已經如此,況其它小族乎?),尤其是殷商王朝是一個銳意開疆拓土的朝代,其權力的統一必然帶來文化與文字的統一,這是可以想像的。

    而“周原甲骨”帶來的深度啟示是:這批甲骨文被認為是武王之時,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文王時就有,但不管哪種說法,都是晚商時期才出現的。那麼,在周原甲骨之後,我們從周代的出土青銅器的銘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周代的所有諸侯國完全採用了甲骨文字——也就是漢字,作為唯一文字。

    這四個能夠創造出自己的獨有文字的族群,都有各自的特殊原因,蒙、滿自不必說,因為他們倆是唯二兩個曾經征服過華夏文明的民族。而吐蕃則因地處青藏高原,自古以來長期遠離華夏地區,因此得以發展出自己的文字。至於突厥,則因為唐時中西方的交流進入大發展時代,且西方有個可以大唐並肩的阿拉伯帝國,突厥才有了創造自己獨特文字的條件。

    由此可見,文化與文字上的雙重統一,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同文同種”的根本原因,既然都深受漢文化與漢字影響,那麼,語言上自然也被統一。

  • 7 # 使用者96487539737

    這個很簡單,主要來說,因為歐洲沒有大一統的歷史。

    1 秦朝的時候,統一了中國。然後,書同文。這就是中國這麼大,只有漢語的一個原因。

    2 中國這邊,主要是兩條河流,在溝通東西,就是長江和黃河,中間的平原地帶,沒有讓人群分隔開來,都可以順暢的交流 這些,都為同一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人們的交流,自然語言也是要統一的,不然交流起來就有難度。

    而歐洲那邊,這個情況就複雜得多。東北邊俄羅斯,西邊是英國,東邊是東南歐,沒有連線在一起,所以溝通交流就比較少。然後一個區塊,就形成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最後形成一個國家。

    3 宗jiao也不一樣。歐洲打了多年的宗jiao戰爭。還好中東打過。然後,宗教分為三部分。那麼早上部分也是有矛盾的。就不願意多交流。這也是有多種文字,多種語言的一個原因。

    4 歐洲的歷史肯定有關係。歐洲那邊才是分封建制。是講領主,他們自然不願意被更大的勢力,皇帝所兼併。這個,也能夠促使他們,有興趣去搞自己獨特的文化。

  • 8 # 華龍戰略研究

    其實很簡單,這裡面主要的原因並不是語言本身,而是由兩個主要原因導致的,一個是政治格局,另一個是貴族文化。

    歐洲文明發源於古希臘,後來到了羅馬,又到後來的拜占庭,整體來看,歐洲始終是處於分裂局面,從來都沒有統一。古希臘,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邦聯。 就算是最強大的古羅馬帝國,地方自治勢力也足以和羅馬中央相抗衡,各個地區從始至終都是說著自己的語言,有著自己的軍隊和政府體系,另外中央和地方之間長期征戰,地方和地方之間也相互攻擊。

    後來的拜占庭國力甚至不如威尼斯。終被奧斯曼帝國所滅。這也意味著唯一能夠統一整個歐洲的實體國家的毀滅,從此歐洲至今都不可能有統一的主要語言。如今歐洲大陸遍佈著幾十個國家,都是根深蒂固的邦國思想在作祟,從古到今很少能聽到歐洲大一統這樣的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會被主流所接受。自由已經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脫歐,蘇格蘭要脫離英國這些都是自由思想的結果。只要自由思想的幽靈還在歐洲的上空飄蕩,歐洲就永遠不會形成統一的語言和國家。

    貴族文化在歐洲從古羅馬開始就變得非常興盛,貴族在一個國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德地位,他們手裡有兵權,政權,法權。他們基本上都是國家最富有也最有權利的人,他們分佈於各個地方,長期傭兵自重,自己有自己的外交內政,不受中央干涉。他們沒有中國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只服從與自己的利益。貴族分佈於歐洲各個地區形成了今天的國家格局,他們相互聯姻保持自己的貴族血統,至今仍是歐洲最有權勢的一幫人。

    所以歐洲沒有統一的語言是正常的,有統一的語言才不正常。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這也正是歐洲人包括整個西方內政服務於外交的原因。

  • 9 # 小約翰

    幾乎所有歐洲語言的來源都是拉丁語,而拉丁文是一種表音文字。天長日久之下,各地都有了自己的方言,這時候,表音文字的劣勢出現了,因為表音文字是根據發音不同而變化的,在各地發音不同的情況下,文字書寫必須發生變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的語言。

    而漢語則不同,無論各地發音如何不同,漢字的書寫都不會有變化。倫敦到莫斯科不過兩千公里,中間的語言文字已經換了好幾種。而黑龍江到海南有四千多公里,卻文字語言相同,這就是漢語的偉大之處。

    自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天下以來,中國兩千年來一隻都追求大一統,雖然中間有短暫的分裂,卻從來沒有哪片地方想長久的從中國脫離出去。無論是九州大地上哪裡的文人,都必須說漢語寫漢字,到首都去考試做官,大一統王朝和科舉制度保證了中國的文字統一性。

    其實在古代推廣普通話之前,各地的方言差別是非常之大的,實際上現在也一樣,各地的方言發音的差別不嚳外語。比如康有為朝見光緒帝,兩個人雖然都很激動,很想暢快的談一場,條件卻不允許——康有為是廣東人,光緒帝完全聽不懂他的粵語,所以兩個人交流要帶翻譯,十分費力。經過一次失敗的交談之後,兩個人決定放棄了語言交談,全部通過文字書信,雖然北京口音和廣東口音的差距像外語一樣,但文字上卻沒有絲毫區別,這點讓歐洲人覺得十分神奇。

    比如德語,德語分為幾種,德國北部和南部所說的德語差距極大,這種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發音上,而且在文字上也迥然不同。很多單詞寫法不一樣,甚至連語法都不盡相同!雖然名為一種語言,實際上已經是兩種語言了。看看歐洲的情況,不得不再一次感嘆我們的祖先對文化制度設計之巧妙啊。

  • 10 # 時範別墅設計

    1、實際上歐洲主要以日耳曼人(德國、瑞士、荷蘭、奧地利——都講德語)、哥特人(法語、義大利語)、希臘人、諾曼人(北歐國家)、斯拉夫人(東歐國家)為主,但沒一個人種數量上占主導地位。而華夏漢族佔絕對的大多數。所以有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說法。2、其實英語、法語、德語是極其相似的,他們如果早些統一,也能像漢語一樣成為一個書面語言外加各種方言。歷史上查理曼統一西、南歐的時間太短、拿破崙、希特勒又都失敗了。3、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的作者認為主要是歐洲缺少秦始皇。書同文 車同軌“現在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關鍵作用從整體來看就一目瞭然了。西方人對龐大的中國一直懷有恐懼心理,但是在大部分歷史上,中中國人口實際上並不比歐洲多很多。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歐洲總被分裂成許多小國,而中國則是一個統一的大國。這種差別似乎是由政治和社會因素而不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天然的障礙如山脈在中國和歐洲完全一樣突出。當然不能把中國統一歸功於秦始皇一個人,其他許多人如隋文帝都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似乎是毫無疑義的。”

    4,不得不承認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對中中國人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腐儒一說也是從宋明理學之後的事,其實前期儒家應該很好的,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後期被閹割的不成樣子了,孔孟有知,棺材板都壓不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什麼樣的日子才算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