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征五猛將,指的是明朱棣朝南征安南的五員大將,這五位大將領兵80萬一舉將安南吞併,氣壯如山。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405年,安南強佔明朝祿州下屬領土,朝朝要求其交還。安南交還了領土,但大舉徵兵加築多邦城,還在白鶴江埋下木樁,並在險要道路設下關卡重兵防守,氣焰很是囂張。於是,朱棣傳旨南征安南,派五員大將分兵兩路南進,並宣佈安南胡季犛二十大罪狀。1407年,明軍滅安南,領土被明朝收復,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盡入明廷。明朝南征五位大將以官職大小排位如下:
第五將:陳旭(?-1410年),明朝將領,滁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人。靖難之役時,舉城降燕。後隨朱棣攻入南京,封雲陽伯,祿千石。永樂四年,隨英國公張輔徵交阯,擔任右參將,並與豐城侯李彬攻破西都。後平定陳季擴叛變,與張輔平定。官至沐晟副將,病死軍中。
第四將:李彬(1361-1422年),字質文,鳳陽人,明初將領,朱棣起兵時歸附,任其為先鋒。後率軍平定各地賊寇,戰功累累,官至徵夷將軍、豐城侯。永樂二十年(1422)鎮守交趾,交趾賊寇未平病死任上,朱棣追贈其為茂國公,諡剛毅。
第三將:沐晟(1368-1439年),字景茂。明初猛將,黔寧王沐英次子,朱元璋愛將。建文元年(1399年)封侯,討伐平定麓川。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命沐晟為徵夷左副將軍,與朱能分兵進攻安南,沐晟從雲南進攻,朱能從廣西進攻,朱能在途中病逝,張輔接替其職,兩人在白鶴會師,打下重鎮多邦,並擒拿黎季犛,論功封黔國公。正統三年(1438年),麓川再次叛亂,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會兵攻擊,並攻下到高黎共山。正統四年(1439年)再次攻破其舊寨,回師楚雄後病逝,贈他為定遠王,諡號忠敬。
第二將: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名將,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率軍南征安南,朱能病死軍中後,張輔代其職,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趾布政司。戰後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亂,並出任交趾總兵官。永樂十四年(1416年)被召還。張輔先後四至交阯,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震西南”,後世多以張輔不得世守交趾為恨。張輔歷事四朝,聯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張輔隨明英宗北征,於土木之變中陣亡,年75歲。景泰元年(1450年)追封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第一將: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朝名將,朱棣得力干將。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燕王徵漠北,驍勇善戰。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朱棣贊曰:“輔吾成大業者,能也”,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徵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年僅37歲。朱能死訊傳來,成祖為之震悼,廢朝五天國葬,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洪熙元年(1425年)配享太廟。
明朝南征五猛將,指的是明朱棣朝南征安南的五員大將,這五位大將領兵80萬一舉將安南吞併,氣壯如山。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405年,安南強佔明朝祿州下屬領土,朝朝要求其交還。安南交還了領土,但大舉徵兵加築多邦城,還在白鶴江埋下木樁,並在險要道路設下關卡重兵防守,氣焰很是囂張。於是,朱棣傳旨南征安南,派五員大將分兵兩路南進,並宣佈安南胡季犛二十大罪狀。1407年,明軍滅安南,領土被明朝收復,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盡入明廷。明朝南征五位大將以官職大小排位如下:
第五將:陳旭(?-1410年),明朝將領,滁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人。靖難之役時,舉城降燕。後隨朱棣攻入南京,封雲陽伯,祿千石。永樂四年,隨英國公張輔徵交阯,擔任右參將,並與豐城侯李彬攻破西都。後平定陳季擴叛變,與張輔平定。官至沐晟副將,病死軍中。
第四將:李彬(1361-1422年),字質文,鳳陽人,明初將領,朱棣起兵時歸附,任其為先鋒。後率軍平定各地賊寇,戰功累累,官至徵夷將軍、豐城侯。永樂二十年(1422)鎮守交趾,交趾賊寇未平病死任上,朱棣追贈其為茂國公,諡剛毅。
第三將:沐晟(1368-1439年),字景茂。明初猛將,黔寧王沐英次子,朱元璋愛將。建文元年(1399年)封侯,討伐平定麓川。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命沐晟為徵夷左副將軍,與朱能分兵進攻安南,沐晟從雲南進攻,朱能從廣西進攻,朱能在途中病逝,張輔接替其職,兩人在白鶴會師,打下重鎮多邦,並擒拿黎季犛,論功封黔國公。正統三年(1438年),麓川再次叛亂,沐晟和胞弟沐昂、都督方政會兵攻擊,並攻下到高黎共山。正統四年(1439年)再次攻破其舊寨,回師楚雄後病逝,贈他為定遠王,諡號忠敬。
第二將: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名將,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率軍南征安南,朱能病死軍中後,張輔代其職,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趾布政司。戰後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亂,並出任交趾總兵官。永樂十四年(1416年)被召還。張輔先後四至交阯,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震西南”,後世多以張輔不得世守交趾為恨。張輔歷事四朝,聯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張輔隨明英宗北征,於土木之變中陣亡,年75歲。景泰元年(1450年)追封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第一將: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朝名將,朱棣得力干將。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燕王徵漠北,驍勇善戰。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朱棣贊曰:“輔吾成大業者,能也”,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徵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年僅37歲。朱能死訊傳來,成祖為之震悼,廢朝五天國葬,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洪熙元年(1425年)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