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平5875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下意識的說出一些詞語。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詞語,背後其實隱藏著一些很深的典故。大部分人往往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們在反駁別人時說的“胡說八道”,你知道是哪八道麼?“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嗎!首先來說一下六親不認。六親不認現在的意思是指不重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不管不顧。但在古代卻是指官吏在辦案過程中鐵面無私。而“六親”在不同時代,所指的親屬也不相同。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妻子孃家人)和姻亞(丈夫的親屬)。《老子》卻認為,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和夫婦。而《漢書》則指出,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目前來說,支援《漢書》六親的說法的人較多。而胡說八道則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段歷史了。在西晉滅亡後,五胡亂華,中國北方基本被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佔據。當時中原人將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人統稱為胡人,他們說的話則被稱為“胡說”,因為很多漢人都聽不懂胡人的話語,所以漸漸地“胡說”就成了毫無根據亂說的代名詞。那”八道”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與中國佛教和道教的“八正道”有關了。在中國道教典籍中,”八正道”主要是指修仙的八個階段,分別是:入道、學道、訪道、修道、得道、傳道、了道和成道。而佛教的“八正道”,又稱八聖道,是佛教三十七道品的其中之一。它主要講述了涅槃八種途徑和方法。當年一些胡人高僧到漢地傳教,講的正是“八正道”。一些不懂佛經的人便嘲笑他們,胡人講中原地區八正道,簡直是沐猴而冠,太可笑了,漸漸地,胡說八道就認為被引申為“不負責任,亂說一氣的意思”。

  • 2 # 言者青青

    “六親不認”中的“六親”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父、母、兄、弟、夫婦、兒女。

    二、父、子、兄、弟、夫、婦。

    三、父母、親兄弟、親姑姊、親甥舅、婚姻關係、婚姻關係的親戚。

    四、父母、親兄弟、從父親的堂兄弟、從祖父的兄弟、從曾祖父兄弟、同家族的兄弟。

    五、姥爺姥姥、父母親、親姊妹、妻子兄弟的孩子、母親家的孩子、女兒的孩子。

    六、父親、母親、兄長、弟弟、妻子、孩子。

    “六親”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種說法:一是父、母、兄、弟、妻、子;二是父、子、兄、弟、夫、婦;三是父母、親兄弟、父親的姐妹(姑姐)、外甥舅舅家、妻子的家屬、妻子的親戚。

    總之,“六親”指的是人在血緣和婚姻中關係最親近的人。“六親不認”是說有的人不講情面,不通人情,是薄情寡義之人。在使用這個成語時,有褒義也有貶義。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叫兩個兒子去挖野菜吃的典故。他倆兒子出去挖野菜,在路上遇見一位老者,揹著一筐子野菜,兩人動手搶了老人家的野菜。這事被楚文王得知,要推出去斬首。楚文王身邊大臣見狀,紛紛跪拜求楚文王手下留情。此刻,老人也來了,楚文王急忙前迎賠禮道歉,說自己管教孩子不嚴,竟然大白天搶劫您老人家的東西,表示自己一定要六親不認,嚴厲懲處。自己不能因為自己的孩子,而廢棄了家規國法,這是危害國家,決不能允許的。最後,楚文王按照軍規,嚴厲懲處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這就是大義滅親,是褒義。也有“六親不認”的逆子,他們為自己私利,兇殺掠奪,“六親不認”。

    “六親不認”中的“六親”來歷,都是根據《左傳》、《老子》、《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料記載。現在有關“六親”這方面的定義,都是根據有關史料,結合現實生活,總結概括出來的。

    胡說八道”中的“八道”是指佛教中的八個正道,三十七道品種的一類。分別是:入道、學道、訪道、修道、得道、傳道、了道、成道。

    “胡說八道”的“胡說”原指聽不懂胡人說的道法。胡人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不信佛,不懂道,讓胡人來講經說道,被認為是一派胡人所言,根本聽不懂。也就是胡人說“八道”,不懂裝懂,亂講一通。後來,人們經常使用“一派胡言”這個詞,意思就是胡人言道,逐漸地又演變成了“胡說八道”,再往後演變成了沒有根據地瞎說,到了今天成了人們經常使用的貶義詞了,是專指某人不懂裝懂,四處胡言亂語,“胡說八道”。

    細追“胡說八道”這個成語中的“八道”,就是世上所說的,它來自於道教。是講道教修煉成仙,長生不老,必須經過“八道”,入道,學道,訪道,修道,得道,傳道,了道和成道。經過這“八道”的道士,才可以升入天界,成為神仙。

    綜上所述,“六親不認”中的“六親”是有血緣和婚姻關係最親近的人,而“胡說八道”中“八道”是道教專用詞,是指道教中的“八道”,入道,學道,訪道,修道,得道,傳道,了道和成道。至於“六親不認”和“胡說八道”的成語含義,今天不是解答的重點,在這裡就不詳細贅述了。

  • 3 # 一老沈一

    休息日放鬆一下,就來“抬抬槓”。

    關於“六親”——

    大可看作是古人的一種泛指,就如同古人樂用“三”“五”說事兒一樣。

    所以,歷來“六親”難有定指。

    《易.下經》有《家人》,王弼注云,“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謂“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為六親。

    《史記.管晏列傳》《正義》雲,“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等為六親。

    《漢書.賈誼傳》言,“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

    賈誼自己不這麼說,其《新書.六術》講,“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為六親。

    其他或還有。

    可知,古人所謂“六親”,無非是西周宗法規制的“九族”“五服” 之代指而已。

    不能太較真兒。

    關於“胡說八道”——

    也不妨看作是一個“習用語”,或稱“慣用語”。

    “胡說八道”不是“成語”。

    “成語”大多出於上古漢語階段的書面語,基本可尋“出處”。

    “習用語”或曰“慣用語”,往往指是唐宋以後的中古漢語“古白話”,當然也有由近現代漢語孳乳而生。

    知名學者齊如山先生,著述頗豐。他曾專門研究過北京土話,寫有《北京土話》一書,其中收錄了“胡說巴道”一詞。

    他說:“‘胡說巴道’者,瞎說亂說也。清高宗(按,原文如此,訛誤)曾說胡安國為胡說。‘巴’字亦算是語助詞,俗語中用‘巴’字的地方很多。如‘澀巴’、‘啞巴’‘殺巴’或‘澀澀巴巴’、‘殺殺巴巴’等等是也。”

    齊先生所錄,是“胡說巴道”,自有一番解釋。至少,接在“胡說”之後的,未必就是“八道”。

    “胡說”一詞,可追尋到宋代。

    前引齊如山言清高宗說胡安國為“胡說”,很可能是付梓過程中疏於檢校而出錯。

    胡安國為南宋著名經學家,曾任給事中兼侍讀,為宋高宗講授《春秋》。高宗對其讚賞有加,稱其為“胡說”,當為戲言。

    “胡說”,就是“胡安國之說”,這是一種解釋。

    另,朱熹《朱文公集.答柯國材》雲:“一陰一陽,不記舊說,若如所示,即亦是謬妄之說,不知當時如何敢胡說?”

    朱子出離地憤怒。

    又《答石子重》:“仁者言其也訒,蓋心存理著,自是不胡說耳。”

    在朱熹那裡,“胡說”,就是不著邊際的“胡亂說”。這是第二義。

    宋代,還有相近詞彙。

    《資治通鑑.唐紀》載武則天斥責裴伷先,“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發此言!’”《注》雲:“胡,何也;白,陳也。言何等陳白也。”

    看來,“胡”亦未必指“胡人”。

    “胡白”一詞,是不是真出自武瞾之口,無由考證,但宋代已被常用定是事實,且同朱熹所用“胡說”同義。

    元以後,又有“胡柴”“胡謅”“胡扯”等詞彙,多見於《元曲》,皆為“胡亂說”之義。

    清代《紅樓夢》八十二回裡,有“混說白道”一詞,應該就是“胡說八道”或“胡說巴道”的另一種書寫方法。含義同樣是“胡亂說”。

    口語中的“習用語”,用文字落實到紙面上,往往會發生變化,這也是其不同於“成語”之一個重要方面。

    先秦的上古漢語,已經摸索出了“四字成句”的“模式”。及至漢魏,“四六”漸成風尚,“對偶”尤其被看重。

    “胡說”“胡白”,進而發展成“胡說”“白道”對偶,應該是“胡說八道”或“胡說巴道”之本來面貌。於是才有了《紅樓夢》裡的“混說白道”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黏性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