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較教育:
比較教育學是指以整個教育領域為研究物件,對當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探討教育發展規律及特定表現形式,借鑑有益經驗,推動本國或本地區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門科學。
二、朱利安:
法華人,第一個提出比較教育的人,於1817年發表《比較教育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提出以下建議:組建一個國際教育委員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收集工作;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委員會能夠提出適當教育改革建議;建立師範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建議。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體育、德育和智育概論》(1808)、《裴斯泰洛齊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貢獻:提出比較教育;確實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教育;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範例;提出了問卷的編制。
三、“理智的框架”:
第一,規範模式(normative pattern):影響各國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學、政治觀念、道德價值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資料。
第二,制度模式(institutiona pattern):有關教育制度及其組織結構,制約教育制度的政治、經濟制度,政黨,經濟、法律組織結構和群眾團體等資料。
第三,精神模式(pattern of menta state):包括傳統觀念、民族意識和特性等方面的資料。
第四,自然模式(physica pattern):包括地理、地質、氣象、環境、人口等方面的資料。
四、國外比較教育的歷史發展:
1、學科的倡導階段,19世紀為比較教育學研究的第一階段,是學科的倡導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訪問與借鑑,本階段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介紹外國的教育經驗,作為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借鑑,發展本國教育,但是缺乏嚴謹的科學方法對外國教育經驗的借鑑停留在描述的水平,沒有對形成各國教育制度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也沒有揭示出教育規律。
2、學科的形成階段:20世紀上半葉是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比較教育學科形成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因素分析,這個階段比較教育學成為高校的課程,在本階段比較教育開始從教育學分化出來成為教育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規模不夠廣闊,研究方法還比較單一,成果不豐富。
3、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從50年代起到現在是比較教育的第三階段是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綜合研究表現在以下:
A、研究規模迅速擴大
B、研究方法和觀點多種多樣
C、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作為一門學科,比較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學界的矚目,對各國政府教育方針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實施,產生日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其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視,比較教育的研究,正處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之中。
五、比較教育的作用:
(1)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加深對本國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理解。
(2)透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吸取外國教育中的經驗教訓作為本國教育改革的借鑑。
(3)增進國際瞭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4)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觀點和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比較教育:
比較教育學是指以整個教育領域為研究物件,對當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探討教育發展規律及特定表現形式,借鑑有益經驗,推動本國或本地區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門科學。
二、朱利安:
法華人,第一個提出比較教育的人,於1817年發表《比較教育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提出以下建議:組建一個國際教育委員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收集工作;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委員會能夠提出適當教育改革建議;建立師範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建議。
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體育、德育和智育概論》(1808)、《裴斯泰洛齊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貢獻:提出比較教育;確實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教育;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範例;提出了問卷的編制。
三、“理智的框架”:
第一,規範模式(normative pattern):影響各國教育的信仰、宗教、哲學、政治觀念、道德價值等意識形態方面的資料。
第二,制度模式(institutiona pattern):有關教育制度及其組織結構,制約教育制度的政治、經濟制度,政黨,經濟、法律組織結構和群眾團體等資料。
第三,精神模式(pattern of menta state):包括傳統觀念、民族意識和特性等方面的資料。
第四,自然模式(physica pattern):包括地理、地質、氣象、環境、人口等方面的資料。
四、國外比較教育的歷史發展:
1、學科的倡導階段,19世紀為比較教育學研究的第一階段,是學科的倡導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訪問與借鑑,本階段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介紹外國的教育經驗,作為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借鑑,發展本國教育,但是缺乏嚴謹的科學方法對外國教育經驗的借鑑停留在描述的水平,沒有對形成各國教育制度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也沒有揭示出教育規律。
2、學科的形成階段:20世紀上半葉是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比較教育學科形成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因素分析,這個階段比較教育學成為高校的課程,在本階段比較教育開始從教育學分化出來成為教育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規模不夠廣闊,研究方法還比較單一,成果不豐富。
3、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從50年代起到現在是比較教育的第三階段是學科的蓬勃發展階段,方法上的特徵是綜合研究表現在以下:
A、研究規模迅速擴大
B、研究方法和觀點多種多樣
C、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作為一門學科,比較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學界的矚目,對各國政府教育方針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實施,產生日益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其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視,比較教育的研究,正處在逐步深入的過程之中。
五、比較教育的作用:
(1)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加深對本國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理解。
(2)透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吸取外國教育中的經驗教訓作為本國教育改革的借鑑。
(3)增進國際瞭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4)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觀點和立場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