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尹禾

    在東漢,以至於三國時期,單名+字是常規的起名方式,雙字名只有社會底層一些人會用。比如曹操早期的謀士戲志才,由於史書記載極少,人們對此就有了多種猜測,有的說“志才”是他的表字,名字不得而知,有人說戲志才確實是社會成分不太好,只不過曹操用人不分貴賤。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要追溯到王莽改制時期。

    在西漢,以至於更早時期,起名字的特點各不相同。比如商周喜歡用天干地支來取名,例如:太甲、太庚、庖丁等;春秋戰國喜歡將“伯仲叔季”放在名字中,例如鮑叔牙、俞伯牙等,也有喜歡把“子、不”等字放在名字中間的習慣,例如:呂不韋、申不害、鍾子期;秦朝時期雖然統一六國,制定了很多標準,但是對名字並未做太多強制性的規定;西漢時期,我們聽到的單字比較多,劉邦、劉徹、韓信、蕭何、張良等等,但並不是說兩個字的名字就少,劉邦有個兒子叫劉如意,罷黜百家的董仲舒,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霍去病,被霍光幹掉的桑弘羊等等。

    真正的轉折來自於王莽

    王莽大家都知道,別的毛病沒有,就喜歡改革,今天改改者,明天改改那。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他是穿越回來的。他對改名字也很熱衷,先是改官名,再改地名,還將一些政治術語做了新規定,而且還不是一蹴而就,今天改了,明天看著不順眼再改回來,總之就是反反覆覆。他對自己的“王”姓極為看重,有功之臣的最高待遇就是賜姓“王”,跟他姓。

    那麼名+單字的起名方式又是怎麼回事呢?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他長孫王宗事件來看,問題的確出在他身上。

    王宗本名“王會宗”,在王莽的改名風潮下改為“王宗”,按理說長孫再等一等熬死前輩就可以登基了,然而可能是嫌前面人命太硬,耽誤自己做皇帝的時間,於是這孫子,不是,是這王莽的孫子就搞起了篡位,可惜水平有限沒有成功,心理素質還不太好,沒等處理,自己就自殺了。王莽一看,你光死了不行啊,處分得帶走,於是就下達了一項類似於剝奪政治權力的處罰(還真像穿越),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製法”二字,就是說王莽確實對名字做過要求,將名字中第二個字去掉了,具體啥要求不得而知。如今王宗犯了錯,第二個字恢復了。言外之意可能就是,恢復為三個字,你就失去了在王家的政治權利,或者是在王氏除名,不得入宗譜也說不定,相當於一種資格刑。總之就是對犯罪之人的懲罰,有剝奪貴族權利的意思。

    自此名字習慣於單個字

    於是從那個時候起,大家就習慣於用單字取名,即使後來王莽敗落了,但是大家在起名字的時候,一想到王會宗,心裡難免不會犯惡心啊。剛開始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名字不是單字就被視為底層社會,至少不是很流行。

    並非絕對

    當然三國時期也不是沒有三個字的名字(複姓除外),比如諸葛亮的朋友催州平、石廣元、曹操侄子曹安民、曹操父親的朋友呂伯奢、黃巾首領裴元紹、馬元義等等。

    可見三國時期並不都是兩個字的名字,只是由於某些歷史原因形成了習慣,使人們產生了取單個名字的習慣和風氣,但是並非絕對的事情。

  • 2 # 瓷都公安

    謝謝邀請,現代人在看《三國演義》後就會疑惑怎麼人物都是兩個字,都是單名比如劉備、曹操、孫權、張飛、關羽、趙雲等,據說是王莽纂漢後強行規定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要取單名而不允許用雙名,所以小說多以單名出現,身份不好的人才用三個字。東晉以後這種硬性規定就沒有了,隨便取幾個字的名字了。比如大名人王羲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狐妖小紅娘》竹業篇中,如果東方淮竹沒有愛上王權霸業,她是否還會過著悲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