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還年輕,剛踏入社會,經歷人生的諸多不順以後,想到小時候媽媽對我的教育,對我說的一些人生經驗,當時,雖然裝出在傾聽的樣子,其實完全沒有往心裡放,左耳進右耳出,心裡還嫌媽媽嘮叨。自己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我曾幼稚的幻想過,如果人類有一本可供年輕涉世尚淺、沒有人生經驗的人閱讀的類似於詞典、辭海之類的書籍,人遭遇什麼問題,有什麼苦惱或困惑,翻開書查一查就可以得到答案,至少可以從中獲得借鑑性的東西。如果能這樣的話,年輕人可以避免多少在黑暗中摸索,說錯話、做錯事,少走多少彎路,減少多少人生的煩惱。可以節省每個人為此而花費的時間。用這些時間可能會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後來才懂得,這是多麼幼稚膚淺的想法,如果人真的能這麼做,遇到什麼問題,在書本上就能查到現成的答案,人生的時間是節省了不少,那人生的這種簡單你不覺得可怕嗎?那還是人生嗎?人都是透過自己的眼睛來看待世界的,透過自己的經歷來體驗人生的。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摔了跤、碰了頭、吃了虧,諸多不順遂和煩心事兒,才開始想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慢慢地開始調整自己。主動調整,調整快的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就強一些;被動調整的人,調整的週期長,心裡的波動和內心的痛苦就會重一些。千差萬別的人造就了千差萬別的事,造就了人的豐富性。
人的一些行為確實很奇怪,年紀小不懂事、不明白事理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一些關心愛護自己,有著豐富人生經驗的長者或智者,即使苦口婆心的說教,遇到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情,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即使有極少數的年輕人能聽得進長輩的勸告,那也多是性格柔弱的“乖乖貓”,或與家長關係非常融洽,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對待。絕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是還沒有遇到具體問題時,大多持不以為然的態度,有時還反著來,你說這樣,我偏要那樣,以此表達自己的性格,和自己已經長大成人。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知道父母是最疼愛自己孩子的,是最為親近的人,但這種特殊的關係,也最容易反目。在很多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的事例中,倒不是父母對孩子不夠好,而是太好了的緣故。彼此之間太過緊密沒有了距離,就會起摩擦;父母把所有的愛累積成大山,孩子不但揹負不起,太多了就會感到厭倦和廉價。
父母總以為,我是父母,生養了你,千辛萬苦我一人扛著,為孩子儘可能提供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我能害你嗎?看著社會上的競爭,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必須要把孩子的學習搞好,才有孩子未來的前途。父母最不能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或乾脆不是讀書的料,那等於把父母生的希望都抽掉了。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狀況形成巨大的落差,是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最主要的原因。
即使是開明的父母,知道與孩子保持必要的距離,尊重孩子的選擇與行為,但並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就少操心了。父母也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知道小時候自我管控能力很弱,要靠家長和老師的嚴格管理,才有可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父母比孩子長几十歲,積累了很多人生經驗,對孩子的認真負責是愛的一部分。孩子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可以不去管他,成長中他會不斷地去糾正和完善自己。但對於一些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事,父母不太可能持超然的態度。很多衝突正是來自這裡,父母要管,孩子不服管。這也是如今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很頭疼的問題。
等父母老了,孩子也到了過去父母的那個年齡,長大的孩子常常也會說,過去打罵我們都是為了我們好,如果管得更嚴一些,說不定我現在還會更好一些。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話出自孩子的口中,也就聽聽而已。
多年以前,我還年輕,剛踏入社會,經歷人生的諸多不順以後,想到小時候媽媽對我的教育,對我說的一些人生經驗,當時,雖然裝出在傾聽的樣子,其實完全沒有往心裡放,左耳進右耳出,心裡還嫌媽媽嘮叨。自己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我曾幼稚的幻想過,如果人類有一本可供年輕涉世尚淺、沒有人生經驗的人閱讀的類似於詞典、辭海之類的書籍,人遭遇什麼問題,有什麼苦惱或困惑,翻開書查一查就可以得到答案,至少可以從中獲得借鑑性的東西。如果能這樣的話,年輕人可以避免多少在黑暗中摸索,說錯話、做錯事,少走多少彎路,減少多少人生的煩惱。可以節省每個人為此而花費的時間。用這些時間可能會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後來才懂得,這是多麼幼稚膚淺的想法,如果人真的能這麼做,遇到什麼問題,在書本上就能查到現成的答案,人生的時間是節省了不少,那人生的這種簡單你不覺得可怕嗎?那還是人生嗎?人都是透過自己的眼睛來看待世界的,透過自己的經歷來體驗人生的。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摔了跤、碰了頭、吃了虧,諸多不順遂和煩心事兒,才開始想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慢慢地開始調整自己。主動調整,調整快的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就強一些;被動調整的人,調整的週期長,心裡的波動和內心的痛苦就會重一些。千差萬別的人造就了千差萬別的事,造就了人的豐富性。
人的一些行為確實很奇怪,年紀小不懂事、不明白事理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一些關心愛護自己,有著豐富人生經驗的長者或智者,即使苦口婆心的說教,遇到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事情,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即使有極少數的年輕人能聽得進長輩的勸告,那也多是性格柔弱的“乖乖貓”,或與家長關係非常融洽,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對待。絕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是還沒有遇到具體問題時,大多持不以為然的態度,有時還反著來,你說這樣,我偏要那樣,以此表達自己的性格,和自己已經長大成人。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知道父母是最疼愛自己孩子的,是最為親近的人,但這種特殊的關係,也最容易反目。在很多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的事例中,倒不是父母對孩子不夠好,而是太好了的緣故。彼此之間太過緊密沒有了距離,就會起摩擦;父母把所有的愛累積成大山,孩子不但揹負不起,太多了就會感到厭倦和廉價。
父母總以為,我是父母,生養了你,千辛萬苦我一人扛著,為孩子儘可能提供最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我能害你嗎?看著社會上的競爭,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必須要把孩子的學習搞好,才有孩子未來的前途。父母最不能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或乾脆不是讀書的料,那等於把父母生的希望都抽掉了。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實際狀況形成巨大的落差,是父母與孩子關係緊張最主要的原因。
即使是開明的父母,知道與孩子保持必要的距離,尊重孩子的選擇與行為,但並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就少操心了。父母也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知道小時候自我管控能力很弱,要靠家長和老師的嚴格管理,才有可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父母比孩子長几十歲,積累了很多人生經驗,對孩子的認真負責是愛的一部分。孩子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可以不去管他,成長中他會不斷地去糾正和完善自己。但對於一些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事,父母不太可能持超然的態度。很多衝突正是來自這裡,父母要管,孩子不服管。這也是如今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很頭疼的問題。
等父母老了,孩子也到了過去父母的那個年齡,長大的孩子常常也會說,過去打罵我們都是為了我們好,如果管得更嚴一些,說不定我現在還會更好一些。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話出自孩子的口中,也就聽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