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zoopp

    一、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釋義:能根據敵軍的不同情況作出相應變化,從而取得勝利,可以稱得上用兵如神。孫子認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行軍作戰不能一成不變、墨守成規,應該根據兩軍局勢的變化作出相應的對策。透過對局勢的掌控,化被動為主動,取得先機。

    二、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釋義: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戰,什麼時候不能戰的將領,將取得戰爭的勝利。兩軍對壘,作為主帥,必須對雙方實力和戰爭局勢有清晰的判斷,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人生處處是戰場,掌握這八個策略,助你百戰百勝

    三、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釋義:善於用兵的將領,要學會避其鋒芒,待其士氣低落時將其一舉擊潰。孫子認為,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而“惰歸”就是敵軍士氣低落、精神疲憊的時候。此消彼長,這時發起進攻,無疑大大增加取勝的機率,這就是避實就虛之道。

    四、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釋義:戰爭,就是透過詭計和假象迷惑敵軍的學問,因此,強大卻假裝弱小,明明要進攻,卻假裝撤退。總而言之,就是透過一切手段,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達到迷惑敵人的效果,從而使對方放鬆警惕,將其一舉擊潰。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用的便是此計。

    孫子兵法:人生處處是戰場,掌握這八個策略,助你百戰百勝

    五、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釋義:攻擊對方毫無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所沒想到的地方施展計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兩軍對壘,誰能先發現對方的破綻,往往就是取得勝利的一方。

    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釋義:對自己和對方的實力瞭如指掌,可以做到每戰必勝;清楚自己實力而不瞭解對方,勝負各有五成把握;而對自己和對方的實力都不清楚,則逢戰必敗。掌握雙方情報是取勝的基礎,倘若失去這個前提,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領導。

    孫子兵法:人生處處是戰場,掌握這八個策略,助你百戰百勝

    七、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釋義:將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在沒有退路時,為了生存,往往能激發士兵的鬥志的潛力,使全軍戰鬥力大幅提升,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經典例子就是項羽背水一戰,擊敗十倍於自己的敵軍,取得大勝。

    八、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2 # 使用者1012573730954

    一、兵者國之大事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告誡後人,戰爭是關乎人民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發動戰爭之前不可不慎重地考慮。

    二、兵之詭道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

    何謂詭道也?孫子提出“詭道十二法”,此十二法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視之遠,遠而視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嬌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三、兵貴神速

    孫子在《作戰篇》中提出:“故兵貴勝,不貴久。”

    作戰貴在速勝,不在於長久。因為戰爭對於作戰國家雙方的人力和物力都是一種嚴重的消耗。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九九一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僅僅四十三天盟軍就耗資611億美元,平均每天耗資十一億美元。奧地利名將莫德古古說:“戰爭的第一要素就是錢,第二要素是錢,第三要素還是錢。”這個說法其實是頗有道理。因而發動戰爭首先要算的是經濟賬,龐大的消耗,戰爭就不得不選擇速戰速決了。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在孫子看來,最最高明的戰爭手法不是“百戰百勝”,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不用戰爭手段而勝過使用戰爭手段而取得計劃的結果。

    五、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

    常人以為這一點很容易做到,其實不然。

    真正的“知己知彼”,代表著一種冷靜而客觀的審視態度。“己”與“彼”都是審視的物件。這就要摒除一切“因己觀物”而帶來的負面情緒。比如二戰德法戰爭中,法軍元帥艾倫賽聲稱德軍將領在一戰中“沒有一個曾經做過比上尉更好的職位,這是德軍的一大弱點。”而事實是德軍的少帥和中尉們把法軍的上尉元帥們打得落花流水,顏面盡失。這是一個因為不能做到“知己知彼”,摒棄“因己觀物”觀念而慘遭失敗的很好的例子。

    六、造勢之功

    孫子曰:“激水之疾,至於飄石者,勢也,鷙鳥之去,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彍弩,節如發機。”

    軍事戰爭特別注重“形勢”兩個字。

    “形”是事物的外在的客觀的表現,是靜態的。而“勢”是事物的內在的主觀的表現,是動態的。“勢”因“形”生。舉個例子來說明。譬如箭在弦上是為“形”,而箭即將發射時所表現出來的震懾力就是“勢”,這種震懾力因為公的彎曲變形而產生。

    七、奇正之法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於天地,不竭如江河。”

    古時用兵,通常將兵分為奇兵與正兵。奇兵負責偵察、伏擊、迷惑和擾亂敵人,正兵用於保衛本營陣地以及指揮居所等。孫子化用奇正,將正化用為代表軍隊主力、防禦態勢和表面現象,將奇化用為配合力量、進攻態勢和實際情況,並概括為“以正合,以奇勝”,就是以正兵合戰,以奇兵制勝。譬如諸葛亮死後,司馬昭派大將鄧艾攻打蜀都成都,蜀將以為入川的山路奇險無比,敵軍必投大路來進攻,放鬆了山路的防守。但鄧艾反其道而行,他帶兵沿崎嶇的山路,翻越崇山峻嶺,進入蜀國首都,蜀兵措手不及,成都已破,蜀國就此滅亡。這是成功運用奇正之法的一個典型戰例。

    八、避實擊虛

    孫子曰:“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虛實是指敵我上方所處的基本態勢。力弱則虛,力強則實。用兵之道是避開敵人防守堅實之處,而攻其空虛薄弱之處,此謂之“避實擊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代滅亡皇帝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