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sh姑姑

    白堤:

    東起斷橋,西接孤山,全長987米,寬33米,是西湖上歷史上最悠久的古堤,最遲唐朝就已建造,南宋時歸屬孤山路;明朝後期又稱十錦塘;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時,曾在西湖修築湖堤,他的西湖詩篇中又有"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等名句,因而從清朝起通稱這條古堤為白堤。人們都說,這是因為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擔任杭州刺史期間,主持修築了這一條堤岸。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白居易在做杭州刺史期間,的確曾經主持修築過一條堤岸,但不是這一條。它位於舊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曾經被稱為“白公堤”。但是,那一條堤岸由於城市地理的變遷,今天已經無跡可尋了。

    現在這一條“白堤”,並非“白公堤”的簡稱,而是“白沙堤”的縮略。“白沙堤”是唐朝時的名字,同時它還被叫做“沙堤”;到了宋代,又有“孤山路”、“十錦塘”等名稱。“白沙堤”雖然也修築於唐代,當初是為了儲蓄湖水用於農業灌溉,但是時間顯然早於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從白居易一首詩《錢唐湖春遊》:“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看,他在杭州西湖的活動,主要範圍似乎是孤山以西,今天麴院風荷一帶。白沙堤並非如今天這般遊人如織,而是相對比較荒涼的地方。不然,白居易也無法在那裡騎馬馳騁。總之,“白堤”的修築,跟白居易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蘇堤:

    南起西湖南岸南屏山麓,北抵北岸棲霞嶺下,全長2800米,北宋蘇東坡以浚湖葑泥堆築。南宋時,堤上建有大批亭臺樓閣,雕樑畫棟,金碧錯雜,宮廷與民間藝人在這裡表演雜技節目。三四月間,春風吹拂,堤上楊柳吐翠,豔桃灼灼。沿堤自南而北依次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六座石砌拱橋。南宋以來直到今天,蘇堤春曉一直位居西湖十景之首。 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蘇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裡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說,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可見,西湖的兩條名堤,得名之由,一條是移花接木,一條則是以偏概全。 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一、白居易、蘇軾都是不錯的地方官,都曾經有過造福一方的德政,令當地百姓念念不忘;

    二、白居易、蘇軾都是著名的詩人(文人),當地人說著自豪,外地人聽著神往,且都很容易記住,容易成為公眾話題;

    三、他們都有好幾首膾炙人口的描寫、表現西湖美景的詩詞,遊西湖、吟誦其詩詞,很願意他們以地方長官的身份有功於創造西湖美景。

    換一個角度說:人們把兩條堤岸當作兩位曾造福一方的封建地方官的紀念碑。或曰:人們請兩位著名詩人代言這一處舉世無雙的山水美景。

    楊公堤:

    始於棲霞嶺,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時任杭州知府的楊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築於湖西山麓的一條長堤。後人為紀念他開浚西湖的功績,稱為楊公堤。堤上亦有六橋,俗稱"裡六橋",自北向南名為: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與西面的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清朝以後,裡湖逐漸淤塞,田桑擴大,楊堤被廢。1947年,在楊堤的舊址上修築西山路。2002年12月,"西湖西進"工程啟動,楊公堤正在恢復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醃小蒜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