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書坊》讀後感(一):舊書與人
借自市圖書館。舊日沒有網路,讀書人與賣書人交往頻繁,徐紹樵、孫殿起、雷夢水等都被眾多文人稱道不已。當年在他們手中傳遞的諸多書籍,而今多半難得一見,有了網上書店之後,好處是資源不再僅為少數人所壟斷,不好處是價錢也扶搖直上。昔日顧客到店中邊品茶邊選書的景象更加難覓蹤跡,布衣書局的衚衕一直堅持在店中擺放茶几、座椅,也是在追尋舊日遺風罷。
《舊時書坊》讀後感(二):書的好處
吾生也晚,只能在文人學者,書坊坊友的零散的回憶中想象那些以書坊為背景的情形,在字裡行間感受坊友和學者之間以書為紐帶的深厚情誼。
一切都是書的好處吧,舊時書坊氤氳著文化的氣氛:這裡是文人學者聚集的地方,是文化遺產集散的地方。沒念過書的坊友深精了版本目錄之學,而且染上了溫文儒雅的文人氣。
而我們,至少可以多多感受讀書的好處。
《舊時書坊》讀後感(三):隔膜
一直很喜歡這本厚厚的書,感覺很有舊日氣氛,終於買下,一口氣讀完。
三輯內容多圍繞舊時書坊與舊日賣買書人展開,有些名字早已經熟記於心,有些則陌生的很。感覺多數文字以我這種新時代的愛書小人兒眼光看去都有些隔膜,更惶論真要拿來做休閒讀物的讀者了,樂趣還是比那些訪書藏書掌故少了一些。不過越看到後來竟難棄卷而去,很多舊日書人書鋪的形象在眼前晃來晃去,大嘆生不逢時,加之其在三聯版圖書中定價著實不高,故還是加上一星。
編者秋禾自然已經熟悉,大概也是迄今唯一有一面之緣的書家了,另一位少莉似是一年輕人,其寫的一篇訪書記實在無甚出彩之處,不過所寫乃極為平常的逛攤之事,讀來親切。
《舊時書坊》讀後感(四):舊時書肆
前幾天抽得空閒,翻了翻《舊時書坊》,雖是薄冊一本,看過竟有不少收穫,幾分欣喜,幾分意外。
書中小文,多由舊時書坊主或藏書家寫成,以業內之眼光,評業內之人事,細節豐富,讀起來親切。懷舊意味頗濃,諸作者皆感慨舊書業之興盛,一去不復返矣。舊時書肆,商業味頗少,人情味頗濃,購書者進店,與書坊主多為熟識,名為訪書,也為會友,與店主切磋琢磨,談及古今之圖書,進店一坐竟可方日。五八年國有化之後,世風乃至大變,營業員多冷臉相對,後竟置書於架後,使讀者不得觀瞻,買書之趣,至此失矣。餘生也晚,時至今日,古舊書更難得一見,不僅店中頗少,網上拍賣也價高難求,即至圖書館,善本古籍束之高閣,普通讀者難得一閱,線裝書唯道鹹後刻本可得實物,餘皆只能在膠片中尋得書影。
書為好書,但名稱值得商榷。古舊書刻本,若非官刻私刻,則稱出於“坊肆”,乃書坊、書肆之名,自宋以下,頗為常用。但其中坊肆有別,“坊”指刻售一體之書店,“肆”則多以售為主。此書中既多談古舊書之販賣,絕少談及刻印,則應更其名為“舊時書肆”為更佳。
《舊時書坊》讀後感(五):舊時書坊
解放碑重慶書城,“舊時書坊”研墨清清淡淡寫就的書名引我駐足,不由抽出一本翻看起來。
開篇便是“掃葉山房”創始年代的考證,比較為人認同的觀點是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隨後的章節是大江南北舊時書坊的仔細描寫,最後便是些書林趣事典故。
我至今懷念那時書店的佈局和氣氛:四周書壁,上可達頂,滿室書香,屋子中間安一長桌,鋪一白布,上有茶盤茶杯,兩側幾把木椅。顧客可隨意從架上取書,坐到桌邊不慌不忙地看,也可以請師傅代取,這時師傅還要給倒上一杯茶。有意購買,可以請師傅幫助找出其他本子以便比較,如不買,道一聲“謝謝”即可離去,師傅還要送至門口:“您慢走,有功夫您再來。”——許嘉璐“中國書店五十年”
《舊時書坊》讀後感(一):舊書與人
借自市圖書館。舊日沒有網路,讀書人與賣書人交往頻繁,徐紹樵、孫殿起、雷夢水等都被眾多文人稱道不已。當年在他們手中傳遞的諸多書籍,而今多半難得一見,有了網上書店之後,好處是資源不再僅為少數人所壟斷,不好處是價錢也扶搖直上。昔日顧客到店中邊品茶邊選書的景象更加難覓蹤跡,布衣書局的衚衕一直堅持在店中擺放茶几、座椅,也是在追尋舊日遺風罷。
《舊時書坊》讀後感(二):書的好處
吾生也晚,只能在文人學者,書坊坊友的零散的回憶中想象那些以書坊為背景的情形,在字裡行間感受坊友和學者之間以書為紐帶的深厚情誼。
一切都是書的好處吧,舊時書坊氤氳著文化的氣氛:這裡是文人學者聚集的地方,是文化遺產集散的地方。沒念過書的坊友深精了版本目錄之學,而且染上了溫文儒雅的文人氣。
而我們,至少可以多多感受讀書的好處。
《舊時書坊》讀後感(三):隔膜
一直很喜歡這本厚厚的書,感覺很有舊日氣氛,終於買下,一口氣讀完。
三輯內容多圍繞舊時書坊與舊日賣買書人展開,有些名字早已經熟記於心,有些則陌生的很。感覺多數文字以我這種新時代的愛書小人兒眼光看去都有些隔膜,更惶論真要拿來做休閒讀物的讀者了,樂趣還是比那些訪書藏書掌故少了一些。不過越看到後來竟難棄卷而去,很多舊日書人書鋪的形象在眼前晃來晃去,大嘆生不逢時,加之其在三聯版圖書中定價著實不高,故還是加上一星。
編者秋禾自然已經熟悉,大概也是迄今唯一有一面之緣的書家了,另一位少莉似是一年輕人,其寫的一篇訪書記實在無甚出彩之處,不過所寫乃極為平常的逛攤之事,讀來親切。
《舊時書坊》讀後感(四):舊時書肆
前幾天抽得空閒,翻了翻《舊時書坊》,雖是薄冊一本,看過竟有不少收穫,幾分欣喜,幾分意外。
書中小文,多由舊時書坊主或藏書家寫成,以業內之眼光,評業內之人事,細節豐富,讀起來親切。懷舊意味頗濃,諸作者皆感慨舊書業之興盛,一去不復返矣。舊時書肆,商業味頗少,人情味頗濃,購書者進店,與書坊主多為熟識,名為訪書,也為會友,與店主切磋琢磨,談及古今之圖書,進店一坐竟可方日。五八年國有化之後,世風乃至大變,營業員多冷臉相對,後竟置書於架後,使讀者不得觀瞻,買書之趣,至此失矣。餘生也晚,時至今日,古舊書更難得一見,不僅店中頗少,網上拍賣也價高難求,即至圖書館,善本古籍束之高閣,普通讀者難得一閱,線裝書唯道鹹後刻本可得實物,餘皆只能在膠片中尋得書影。
書為好書,但名稱值得商榷。古舊書刻本,若非官刻私刻,則稱出於“坊肆”,乃書坊、書肆之名,自宋以下,頗為常用。但其中坊肆有別,“坊”指刻售一體之書店,“肆”則多以售為主。此書中既多談古舊書之販賣,絕少談及刻印,則應更其名為“舊時書肆”為更佳。
《舊時書坊》讀後感(五):舊時書坊
解放碑重慶書城,“舊時書坊”研墨清清淡淡寫就的書名引我駐足,不由抽出一本翻看起來。
開篇便是“掃葉山房”創始年代的考證,比較為人認同的觀點是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隨後的章節是大江南北舊時書坊的仔細描寫,最後便是些書林趣事典故。
我至今懷念那時書店的佈局和氣氛:四周書壁,上可達頂,滿室書香,屋子中間安一長桌,鋪一白布,上有茶盤茶杯,兩側幾把木椅。顧客可隨意從架上取書,坐到桌邊不慌不忙地看,也可以請師傅代取,這時師傅還要給倒上一杯茶。有意購買,可以請師傅幫助找出其他本子以便比較,如不買,道一聲“謝謝”即可離去,師傅還要送至門口:“您慢走,有功夫您再來。”——許嘉璐“中國書店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