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SELE

    所謂對立,即人類的主觀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動,同環境的客觀屬性和發展規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認識環境,必須遵迴圈境的發展變化規律從事生產和活動,不然,就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和懲罰,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就會隨之發生。

    所謂統一,即人類以環境為載體,總是在一定的環境空間存在,人類的活動總是同其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環境的塑造者,人類的活動不可能無止境地向環境索取,也不可能永遠不加限制地在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當人類的行為遭到環境的報復而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時,人類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所能允許的範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係中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剛從動物分化出來,這種對立統一關係就已處於初級的狀態。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增強,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類開始懂得改變環境,學會了農耕、養殖、穿衣、住房,人口得以大鼉的增加,特別是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將大片的荒山、草地改為良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又為農業的豐收提供了保證。

    然而,在其發展的背後,與環境的矛盾卻凸顯出來。由於不節制地毀林墾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毀滅招致荒漠的擴張,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鹽化的形成。這些矛盾的激化,曾使繁榮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古圈變為一片沙荒,也使瑪雅人經受不住乾旱、洪水、風沙的侵襲,而不得不丟棄自己親手創造的文明,離開了故鄉。這就是早期的環境問題,遺憾的是,人們並沒有引起警覺,並未認識到這是環境的報復。當時,人類生產力尚不發達,對環境的破壞尚不十分明顯,環境問題尚未達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故人類仍是我行我素。

    到了現代工業時代,情況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的數量、生活範圍和規模等已是今非昔比。“ 人定勝天” 的思想佔據了人們的頭腦,人類在對環境進行改造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加劇。與此同時,環境的結構組成、物質迴圈的方式和強度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問題隨之突出起來,現代工業使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礦產資源被開採出來,投入環境之中,並隨著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又把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出來,其中許多廢棄物難以處理和淨化,使之對人體及生物造成難以忍受的危害。隨著這些有害廢棄物的不斷累加,造成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惡化,使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

    現代工業還帶來了人口問題、城市化問題,農業現代化也派生出來許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可見,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環境帶來消極的副作用,從1934年美國的“ 黑風暴” 到中國大躍進年代內蒙古的“ 人造荒漠” ;從60年代的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事件,以致當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劇增、森林銳減、臭氧層出現空洞、酸雨和全球變暖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全球變暖已經使一些小島國家許多土地被海水淹沒。這無一不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是人類與環境對立關係的具體體現。

    值得慶幸的是,加強保護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巳成為當今世界人類的共識。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 人類與環境” 會議,提出了“ 只有一個地球” 的口號,並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同年確定6月5日為“ 世界環境日” ;90年代又通過了《京都議定書》。這些對策促進人類社會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從對立走向統一。

    總之,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係無處不有,無時不在,要消除對立,尋求統一,就必須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在經濟建設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的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高度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漢文化圈影響很深的王朝高麗有很強的中原情節,是如何在蒙古統治下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