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益是丸子

    西泠印社傳說西泠印社作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相信喜歡金石篆刻和書法字畫的朋友都相當的熟悉。西泠印社自創社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擁有七位社長,每一位都是不同領域的大家。大家知道當初創立了西泠印社的人是誰嗎?可能有不少朋友會和小編之前一樣,誤以為西泠的第一任社長吳昌碩就是其創始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創立了西泠印社的其實是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四位,人稱"創社四英"。

  • 2 # 徐亞平89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建立,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以“儲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四人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傳說西泠印社三老石室,以置“漢三老碑”而名。

    清咸豐二年(1852)6月,浙江餘姚客星山下的嚴陵塢村一村民在山裡取土,挖到一塊較為平整的石料,運回村裡,留作日後壘砌“甃基”(墓壁)用。村民清除該石上的泥土後,發現竟是塊有字的石碑。當地諸生宋仁知道後,便通報餘姚富紳、“金石癖”周世熊(字清泉)前來辨識。周世熊根據其文字記載內容與字型筆法,認定這塊石碑非同一般,便與村商量運回自家庭院“卜日設祭,移置山館,建竹亭覆之”。

    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軍兵至餘姚,周世熊居住的庭園被毀,竹亭被太平軍充作廚房,石碑、漢晉磚石倒臥伏地,壘作灶臺,埋鍋造飯。太平軍退後,周世熊見“石受燻灼,左側黔黑,而文字無恙”,便認為“凡物隱顯成毀,固有定數。此碑倖免劫灰,先賢遺蹟,賴以不墜”,一定是天意所為,因而更加看重是碑,用心收藏,並以拓片相贈同道。後經考證,三老碑立於漢光武帝時代,對於研究中國碑刻制度及發展和墓誌的起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東漢時期官制與文字、書法沿革的重量級實物。學者、名家紛紛為三老碑題跋作記,始有“兩浙第一碑”、“東漢第一碑”之說,三老碑聲名鵲起。

    據說,1919年,上海古董商、江蘇鎮江人陳渭泉訪得此碑,恐周氏不能常保,遂以3000塊大洋從周家購得運至上海,進入古董市場。1921年,有訊息說,陳渭泉正遇日本古董商向其求購三老碑。上海古董商人毛經疇把這一訊息告訴了在上海任知事的浙江紹興人沈寶昌。沈寶昌認為此事不可小覷,古物不應外流,更何況是“兩浙第一石”。當即告之浙江海寧人、兩任上海海關監督官姚煜,“不忍古物之淪亡”,力阻此碑外流,共商“醵金贖之”。二人將此議通報西泠印社丁輔之等人,引發了一場護寶之爭。

    “一人守之,不若與眾人共守之”,西泠印社遂佈告同仁“醵金贖之”,廣受浙人響應,社會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踴躍認捐,“大雅宏達,共成斯舉”。“不旬月而事集”,共65人募集大洋11270元,浙江督軍盧永祥及其部下陳樂山、潘國綱二位師長,紹興籍上海知縣沈寶昌,海寧籍前清遺老姚煜,湖州首富張均衡,嘉興在滬實業家姚福同,嘉興聞人徐鈞,南潯“傻公子”劉承幹,烏鎮在滬大商人徐棠宇,文化名人俞壽璋、蔣汝藻等都伸手相助。捐款中的8000大洋向陳渭泉贖碑,餘款築室庋藏。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長吳昌碩作記略述其事。至此,三老碑歸藏西泠印社,呼應了印社宗旨,成為鎮社之寶,為迎接西泠印社成立二十週年獻了一份大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炎帝和黃帝的簡介和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