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簡介(戰國七雄)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
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時是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魏國的來歷: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郄、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
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
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
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
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5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 (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城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為侯國。
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餘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魏國發展: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前403年與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
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在西方,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擾。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南韓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又名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
魏國簡介(戰國七雄)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
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時是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
魏國的來歷: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郄、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
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
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
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
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453年韓、趙和魏脫離晉國 (春秋時期),將其地三分而獨立,晉國滅亡,史稱“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城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為侯國。
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餘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魏國發展: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前403年與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於《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學”。
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幹木等請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為相,以“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國經過變法國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將攻滅中山國,以吳起為將攻取秦國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黃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劃。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在西方,秦國奪取了西河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擾。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南韓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又名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