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宿孟津官舍
一夜春寒滿下廳。獨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欞。萬古風雲雙短鬢,百年身世幾長亭?浩歌聊且慰飄零。
結合意象賞析
這首小令作於途次,抒寫平生飄零之慨,頗見詩人瀟灑的性情。元氏詞師法蘇、辛,豈不以其性靈襟抱本自同之,而其所作亦復似之乎?“一夜春寒滿下廳”,起拍寫官舍的環境氣氛。古代詩詞最講究用詞下字,所謂“煉字”是也。而寫景之筆無不著作者之情感,煉字不僅欲其體物貼妥切當,更欲準確地傳達出詞人的主觀感受。所以我們看到句中“春寒”二字,不單得到春之節令與寒之料峭的印象,亦當體味作者身處其中之心緒感觸。“一夜”與“滿”,可見這春寒其來之久,覆蓋之廣了。寒氣無處不在,浸入骨髓,透徹心底,對這顛沛羈旅的過客似乎更其肆虐。這句點出作者此刻的基本情緒,亦即本篇的基調,逗出下文。
“獨眠人起候明星”,孤旅獨眠,本已冷落不堪,而侵透衾被的春寒更令人難忍難捱。於是起身,披衣擁被,坐待啟明星升起。詩人自我形象出現了。其特質是孤獨、落拓而又尚未完全消沉。“起候明星”,是有所期待。至第三句“娟娟山月入疏欞”,簡直是悠然賞之了。山月如此娟秀可愛,透過疏落的窗格子,將那如霜似雪的光芒灑在床前,灑在不眠人的衣襟上,惹人遐想。“入”字與宋人毛滂“窗破月尋人”(《臨江仙》)的“尋”字有同工之妙。運用擬人法,使人與月、月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應凸現在讀者面前。抒情主人公與山月的相親相賞,也適見出其人的孤單:偌大世界,卻沒有誰可與言懷,唯有這月兒似若有意來慰藉自己、傾聽訴說。言辭平和,心裡卻不免有些苦澀,上片皆是如此。
在詩歌中,明月作為一種意象,其寓意是多方面的,而內在依據則不外乎它所具有的“超時空”(與人事的短暫和侷限相比)的質素。它是往昔與當今生活變遷的見證:“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它是連結異域遐方的紐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它更經常地惹牽起遊子的鄉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麼,遺山此刻望著斑駁的月色又當作何感想呢?
且看過拍:“萬古風雲雙短鬢,百年身世幾長亭?”整齊的對句,凝結了平生的艱難苦恨:懷才不遇的苦悶,戰亂的紛擾,流離的憂患和苦辛等等。“雙短鬢”猶雲“雙鬢短”,為與下句“幾長亭”相對而調整了語序。古代在路邊設有亭舍,供行人休憩,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李太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元氏用其意。作者另一首《南鄉子》說得明白,可為本篇註腳:“少日負虛名,問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來今老矣,何成?一線微官誤半生。孤影伴殘燈,萬里燈前骨肉情。短髮抓來看欲盡,天明。能是青青得幾莖?”這兩首詞,一含蓄平和,一直率激切,抒發的是同一種苦懷。《浣溪沙》之結句最是昂揚瀟灑:“浩歌聊且慰飄零。”平生飄零,卻不消沉,不頹喪,且以浩然長歌自遣自慰。如許情懷,何遜老蘇“一蓑煙雨任平生”之概?“萬古”、“百年”又是何等闊大的眼量?
《浣溪沙》一調,上下片各三句,尤以單句作結為最難稱工。俞平伯先生嘗謂:“三隻腳的《浣溪沙》,兩腳一組,一腳一組。兩腳易穩故易工,一腳難穩故難工,不用氣力似收煞不住,用大氣力便軼出題外。或通體停勻,或輕重相參,要之欹側之調以停勻為歸耳。”(《論詩詞曲雜著》)此詞以輕重相參而臻停勻之境,雙結一雋妙,一灑脫,收束上文,又存餘韻,頗耐人吟味。全篇瀟灑與靈秀兼而有之,瀟灑而不叫囂,靈秀而不纖弱,高處不讓兩宋詞手。
浣溪沙
宿孟津官舍
一夜春寒滿下廳。獨眠人起候明星。娟娟山月入疏欞。萬古風雲雙短鬢,百年身世幾長亭?浩歌聊且慰飄零。
結合意象賞析
這首小令作於途次,抒寫平生飄零之慨,頗見詩人瀟灑的性情。元氏詞師法蘇、辛,豈不以其性靈襟抱本自同之,而其所作亦復似之乎?“一夜春寒滿下廳”,起拍寫官舍的環境氣氛。古代詩詞最講究用詞下字,所謂“煉字”是也。而寫景之筆無不著作者之情感,煉字不僅欲其體物貼妥切當,更欲準確地傳達出詞人的主觀感受。所以我們看到句中“春寒”二字,不單得到春之節令與寒之料峭的印象,亦當體味作者身處其中之心緒感觸。“一夜”與“滿”,可見這春寒其來之久,覆蓋之廣了。寒氣無處不在,浸入骨髓,透徹心底,對這顛沛羈旅的過客似乎更其肆虐。這句點出作者此刻的基本情緒,亦即本篇的基調,逗出下文。
“獨眠人起候明星”,孤旅獨眠,本已冷落不堪,而侵透衾被的春寒更令人難忍難捱。於是起身,披衣擁被,坐待啟明星升起。詩人自我形象出現了。其特質是孤獨、落拓而又尚未完全消沉。“起候明星”,是有所期待。至第三句“娟娟山月入疏欞”,簡直是悠然賞之了。山月如此娟秀可愛,透過疏落的窗格子,將那如霜似雪的光芒灑在床前,灑在不眠人的衣襟上,惹人遐想。“入”字與宋人毛滂“窗破月尋人”(《臨江仙》)的“尋”字有同工之妙。運用擬人法,使人與月、月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應凸現在讀者面前。抒情主人公與山月的相親相賞,也適見出其人的孤單:偌大世界,卻沒有誰可與言懷,唯有這月兒似若有意來慰藉自己、傾聽訴說。言辭平和,心裡卻不免有些苦澀,上片皆是如此。
在詩歌中,明月作為一種意象,其寓意是多方面的,而內在依據則不外乎它所具有的“超時空”(與人事的短暫和侷限相比)的質素。它是往昔與當今生活變遷的見證:“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它是連結異域遐方的紐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它更經常地惹牽起遊子的鄉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麼,遺山此刻望著斑駁的月色又當作何感想呢?
且看過拍:“萬古風雲雙短鬢,百年身世幾長亭?”整齊的對句,凝結了平生的艱難苦恨:懷才不遇的苦悶,戰亂的紛擾,流離的憂患和苦辛等等。“雙短鬢”猶雲“雙鬢短”,為與下句“幾長亭”相對而調整了語序。古代在路邊設有亭舍,供行人休憩,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李太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元氏用其意。作者另一首《南鄉子》說得明白,可為本篇註腳:“少日負虛名,問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來今老矣,何成?一線微官誤半生。孤影伴殘燈,萬里燈前骨肉情。短髮抓來看欲盡,天明。能是青青得幾莖?”這兩首詞,一含蓄平和,一直率激切,抒發的是同一種苦懷。《浣溪沙》之結句最是昂揚瀟灑:“浩歌聊且慰飄零。”平生飄零,卻不消沉,不頹喪,且以浩然長歌自遣自慰。如許情懷,何遜老蘇“一蓑煙雨任平生”之概?“萬古”、“百年”又是何等闊大的眼量?
《浣溪沙》一調,上下片各三句,尤以單句作結為最難稱工。俞平伯先生嘗謂:“三隻腳的《浣溪沙》,兩腳一組,一腳一組。兩腳易穩故易工,一腳難穩故難工,不用氣力似收煞不住,用大氣力便軼出題外。或通體停勻,或輕重相參,要之欹側之調以停勻為歸耳。”(《論詩詞曲雜著》)此詞以輕重相參而臻停勻之境,雙結一雋妙,一灑脫,收束上文,又存餘韻,頗耐人吟味。全篇瀟灑與靈秀兼而有之,瀟灑而不叫囂,靈秀而不纖弱,高處不讓兩宋詞手。